楠木軒

科創板業績增速第一方隊落定生物醫藥 919只基金捧場

由 湯生 發佈於 財經

隨着半年報披露結束,上交所也公佈了科創板各行業上半年的成績單,其中醫藥生物行業成績突出,上半年整體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別增長34.61%和2757.65%。受疫情防控和醫療需求增加的影響,檢測試劑公司上半年業績增速明顯,其中聖湘生物更是摘得了上半年科創板“業績增速王”的稱號。
2020年上半年,科創板公司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保持了高強度的研發投入,醫藥生物行業也憑藉優秀的業績與企業成長價值,成為機構投資者青睞的對象。
科技助推企業成長
基金參與數幾乎翻倍

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上半年,在科創板21家生物醫藥公司中,有13家公司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實現同比正增長,佔比達到61%。其中3家公司的淨利潤增速超過300%,分別是聖湘生物、碩世生物、東方生物,均為檢測試劑公司。
聖湘生物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逾11倍,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近147倍。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聖湘生物快速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並獲得國家藥監局註冊證書、歐盟CE認證、美國FDA緊急使用授權、巴西ANVISA註冊證書等一系列權威認證,相關產品已供往全球130個國家和地區,由此帶動業績顯著增長。
碩世生物今年上半年營收增長3倍多,歸母淨利潤增長9倍。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碩世生物在72小時內就研發出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併成為國內疾病預防控制核酸類檢測產品的主要供應商,產品被列入世界衞生組織(WHO)應急使用清單。碩世生物表示,2020年半年度淨利潤已經大幅超過2019前三季度水平,預測2020年前三季度的累計淨利潤較上年同期將有較大幅度增長。
華夏幸福研究院醫療研究員王瑞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內新冠檢測試劑競爭已較為激烈,在集中採購推動下價格大幅下降,而出口的新冠檢測試劑仍能保持較高的利潤,在出口白名單制度下,新冠檢測試劑營銷有明顯的分化,只有技術實力較強,產品優質的公司,其出口數量和金額才會快速增加。
此外,還有部分公司依靠內生研發動力實現業績穩定增長,微芯生物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35%,淨利潤同比增長64%,主要原因在於公司的核心產品西達本胺的銷售額增長和收到HUYA技術授權許可收入。今年上半年,微芯生物的西達本胺累計銷售超6億元,去年全年這一銷售額為1.4億元。
科創板生物醫藥公司的高成長性也吸引了眾多機構投資者的關注,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截至9月1日,共有919只基金持有上述21家科創板生物醫藥公司,而去年同期這一數量僅為527只。
一位券商投研部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此前公司對於科創板的投資策略以打新為主,但鑑於科創板公司良好的業績表現和股價走勢,現在也開始研究中長期投資策略。
加大研發投入
走創新成長路線

作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板塊,科創板生物醫藥公司保持了高研發投入水平。上半年,研發費用佔營收比最大的是神州細胞,其研發費用是營收的1761倍。
神州細胞專注於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遺傳病等多個治療和預防領域,由於所有產品均處於研發階段,神州細胞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但公司大量產品進入三期臨牀階段。公司表示,未來仍將持續投入較大規模的研發金額以推動在研項目完成臨牀前研究、臨牀試驗及新藥上市前準備等研發業務。
今年新上市的明星疫苗企業康希諾也尚未有產品實現上市銷售,公司表示,疫苗研發項目在持續推進中,多個創新疫苗處於臨牀試驗研究階段,研發支出投入持續加大,研發範圍涵蓋預防埃博拉病毒病、腦膜炎、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百白破、肺炎、結核病、帶狀皰疹等多個臨牀需求較大的疫苗品種。
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着國家集中採購的常態化,生物醫藥企業的未來發展路徑也越發明確,一條是走仿製藥規模化生產,通過打通上游原料供應,降低企業藥品生產成本,在激烈的仿製藥競爭中以價取勝,用價換量;另一條是走創新研發路徑,藉助國家與資本的大力支持,創新研發市場需求的新藥產品,通過專利保護和新藥銷售帶動企業成長。
微芯生物2020年上半年研發投入達5909.37萬元,同比增長85%,佔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53%。據公告顯示,目前微芯生物擁有25個在研項目,其中臨牀進展最快的候選藥物是西格列他鈉,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於2019年9月份申報新藥上市並獲受理;用於治療多腫瘤的候選藥物西奧羅尼,目前正在開展針對卵巢癌、小細胞肺癌、肝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二期臨牀試驗,2020年上半年該項目研發投入達1085.47萬元。
“很明顯許多科創板公司都選擇了第二條也是較難的創新研發路線,這也符合科創板公司的定位,尤其是一些公司的新藥已經進入三期臨牀階段,意味着新藥研發正在經歷最後的考驗,一旦成功上市將會極大的促進企業的業績增長。但要注意的是,有的公司研發利好已經提前在二級市場得到反應,投資者不宜因某些利好消息而買入高估值的公司。”龔濤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