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題:中小微企業“日子”過得怎麼樣?還有哪些困難待解?——專訪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執行會長張競強
新華社記者姜琳
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佔我國1.25億户市場主體的絕大部分,吸納就業更是佔90%以上。疫情以來,中小微企業“日子”過得怎麼樣?還有哪些困難待解?
圍繞熱點問題,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執行會長張競強近日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問題一:疫情以來,中小微企業發展狀況如何,面臨哪些突出問題?今年上半年,經營情況怎樣?
答:疫情發生以來,中小微企業受到很大沖擊。隨着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復工復產全面推進及一系列政策支持,企業生產經營狀況逐月好轉。特別是二季度,企業成本有所下降,效益和資金狀況得到改善。但是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差,疫後恢復依然比較艱難,發展仍面臨複雜嚴峻局面。
資金緊張是當前企業反映最突出的問題。我們的調查顯示,有60%以上的企業反映流動資金緊張,只有10%的企業表示自有資金能支撐半年以上。需求不足則是中小微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分行業看,住宿餐飲、批發零售、文化旅遊等第三產業受疫情影響最大、恢復最慢。
問題二:今年出台的一系列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效果如何?企業是否有“獲得感”?
答:為應對疫情衝擊、穩企業保就業,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及時出台多項政策措施,力度大、覆蓋面廣、可操作性強,政策紅利不斷釋放,為廣大企業打了一針“強心劑”。
協會於6月下旬對2507家企業開展的調查顯示,在各項政策中,企業對減税降費滿意度最高,“獲得感”最強。普惠金融政策也獲得小微企業普遍“點贊”。一些過去與銀行“絕緣”的小微企業主,首次通過線上快速獲得無抵押、無擔保的小額貸款,對緩解企業資金週轉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二季度,中小企業資金指數首次高於景氣臨界值100。
問題三:融資難融資貴是中小微企業面臨的老問題,疫情以來表現更加突出,破解這一問題的關鍵在哪兒?
答:按照銀行現行貸款制度,中小微企業絕大部分是民營企業,既缺乏信用背書,也缺乏房產等有效抵押物,很難受到銀行“青睞”。
去年以來,國家加大對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通過定向降準、對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税等,從體制機制上推動了商業銀行敢貸、願貸、能貸。儘管從資金覆蓋面、資金規模等方面還遠遠不能滿足企業所需,但“老大難”問題終於“破題”了,小微企業也從中受到了鼓舞,增強了信心。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目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已超13萬億元,平均利率6.03%。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於40%”,未來普惠金融將為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發揮更大作用。
問題四:中小微企業對哪些支持政策感受還不強?幫助中小微企業和廣大個體工商户渡過難關,還需在哪些方面加力增效?
答:企業反映貸款展期政策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落實。按照銀保監會的數據,截至5月31日,銀行機構對79.9萬户的1.44萬億元到期貸款本金實行了延期。相較於3000多萬户中小微企業,貸款展期覆蓋面還比較小。特殊時期給企業一點“喘息”機會,鼓勵金融機構主動給企業辦理貸款展期業務,是緩解中小微企業資金緊張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對房租減免政策期待較高,但大多數企業租用的是非國有房產,實際減免較少,有的甚至遭遇房東“坐地加價”。大企業和政府拖欠賬款也是困擾中小微企業的難題。近日國務院頒佈《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相信實施後問題能有所改善。
穩企業就是保就業、惠民生。建議進一步豐富就業優先政策工具,加大實施力度。比如推動銀行降低“工資貸”的申請門檻,對疫情期間堅持不裁員、不降薪的企業給予更多貸款利率優惠,充分發揮金融對穩就業的支持作用。
問題五: 疫情給企業普遍造成較大影響,但一些新業態新模式上半年卻逆勢發展。這是不是也在倒逼中小微企業加速轉型?
答:中小微企業在困境中突圍,離不開外部支持,但最根本是企業練好“內功”。近年來協會始終在引導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目前至少三分之一的中小微企業已經開始邁向工業互聯網、擁抱數字經濟和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當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經濟全面復甦尚需時日。這需要企業自身堅定信心,找準方向。相信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中小微企業一定能渡過難關、實現更好的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