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紫宸 38歲,高學歷,一線城市科技抑或互聯網、通訊領域企業高管,育有一子,年入200萬,家庭淨資產約7700萬,愛好旅遊和讀書。
這可能是如今中國最具代表性的高淨值人羣的模樣。9月11日,《商學院》雜誌與招商信諾、胡潤百富共同發佈了《2020中國高淨值人羣健康投資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該《白皮書》通過調研的方式勾勒了當下中國高淨值人羣的典型畫像。
高淨值人羣是誰?身家可觀的這羣人,又是如何保障手中資產的安全和不斷增值的?
中國高淨值人羣是誰?
根據前述機構的介紹,參與本次調研的高淨值人羣800 人(其中家庭淨資產千萬以上的主力高淨值人羣佔比50%),男女比例約為6:4,已婚一孩居多。平均家庭淨資產7717.7 萬元,年收入平均195.8 萬元。他們中有25.6% 的人認為財富自由的門檻(即可投資的金融資產)在 5 千萬到 1億元之間,認為是1億元的佔比 17.4%。
高淨值人羣普遍受教育程度較高,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羣佔比92.9%。高淨值人羣中有 16.1% 是“科技新貴”,在互聯網和科技行業的風口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來自地產、建築和金融行業的“老錢”一族依然是高淨值人羣聚集的領域,佔比30.4%。這些人以企業主/ 企業高層管理者(38.0%)居多,其次是中層管理者(28.8%)。以民營/ 私營(33.8%) 居多,國有控股(20.6%) 其次,外資(17.4%) 和國企(6.6%) 僅排在第四、第五位,説明當前人才跟着薪酬的市場機制而流動,企業性質的固有觀念已被打破。
高淨值人羣的日常休閒方式以旅遊為主,其下依次是看書、自駕遊、品茶、家庭活動及運動健身等,體現這一羣體廣開視野、親近自然、自我提升的特點。
總之,這是一羣年輕、充滿活力、懂得生活品味,注重家庭,活躍在科技和互聯網產業以及傳統收入豐厚產業的人羣。
若以個人畫像來描述本次調研的人羣,《白皮書》認為,他(她)應該是一個38.7 歲的一線城市企業高層管理者,高學歷,育有一子,年入近200 萬,家庭擁有淨資產約7000 萬元。他(她)在科技/ 通信/ 電子相關的民營企業擔任高層管理者,平時愛好旅遊和看書。
總結來看,這羣人具有“年輕”“高學歷”“互聯網”“科技”等特徵,他們中不少人是“科技新貴”,在互聯網和科技行業的風口賺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調研數據顯示,家庭淨資產均值為7718 萬,在1000 萬-5000 萬者居多,佔比58.8%;年收入均值196 萬,200萬及以上者居多,為26.1%。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如今的高淨值人羣已經不僅僅侷限於企業家羣體,受益於中國企業的股權制度改革,許多企業高層和中層管理者都分享到了企業發展的紅利。新富階層大多聚集在科技、互聯網、電子、通訊行業,我們把他們定義為’科技新貴’,同時,傳統的金融、地產等‘老錢’行業依然是高淨值人羣的培養皿。”《商學院》出品人兼主編汪靜表示。
汪靜認為,無論是“新貴”還是“老錢”,這些高淨值人羣具有年輕、高學歷、喜愛親近自然,珍惜與家人相處的特徵,他們的視野更廣、選擇更多,也具有不拘一格自我定義生活的特徵,而且他們很知道如何用好工具和資源來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他們的偏好
《白皮書》認為,中國高淨值人羣在積極尋求財富安全避風港,健康、安全的投資規劃是他們最為迫切的現實需求之一。
本次調研發現,高淨值人羣資產配置中,金融投資產品(理財、股票、基金、資管計劃等)佔比最高,達73.6%;購買保險的人數居第二,多於選擇存款的人羣。這説明,在家庭財富安全及可持續方面,目標人羣的選擇相對多樣化,保險在財富保障中的作用得到了高淨值人羣的認同。投資不動產的人羣數量已經下降到了第五位。
疫情對高淨值人羣的投資項目配比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調研發現,55.9% 的人計劃增加金融投資產品配比,疫情前的配比為35.5%。46.4%計劃增加保險配比,疫情前的配比為13.2%。
值得注意的是,高淨值人羣投資佈局中,保險成為未來計劃增加的核心產品之一,且未來增幅僅次於金融投資產品。可見,受疫情影響,對“安全感”的渴望激發了用户購買保險的願望。
在財富健康的態度上,本次調研發現,在高淨值人羣目前金融投資方式中,金融投資產品(理財、股票、基金、資管計劃等)佔比最高,達73.6%;購買保險位列第二,佔比45.1%;85.5% 的高淨值人羣認可商業保險可以應對突發的風險,是家庭穩定的基石,也有財富傳承的功能。而投資不動產已經下降到第五位。
在後疫情時代理財投資項目配比上,55.9% 的受訪者認為未來需要增加金融投資,46.4%表示未來計劃增加對保險的配置,緊隨金融產品投資之後。數據可看出疫情對“安全感”帶來了不小的衝擊,也使得人們希望為資產尋找更安全的避風港。
就保險配置現狀來看,本次調研發現,高淨值家庭年平均保費為13.2 萬元,其中,年保險費用支出30 萬元以上比例近12%;購置主要渠道為代理人、銀行和互聯網。終身壽、年金等養老傳承類產品受到高淨值人羣的歡迎,能夠很好地滿足其前兩大意圖——財富管理(財富保值、增值)和財富傳承。
54.6% 的高淨值人羣認為購買保險(比如養老險、對接信託的傳承類保險)是財富傳承的實現方式,在調研人羣中佔比最高。年金險具有類信託的功能,所有權始終由投保人控制,可達到移產不移權的功能。
他們是否存在集體投資誤區?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芮萌認為,目前的中國高淨值人羣雖然身家不菲,但在財富管理上卻存在誤區。
特徵之一是資產過於集中。人們將資產大量地投向房地產,或者存銀行,在股票、保險和信託市場的資金配置偏少。
特徵二表現在中國高淨值人羣投資的路徑依賴。過去的20年間,中國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不少人在房地產投資中獲得了豐厚的收益,並且養成了投資房地產的習慣。但芮萌認為,未來這種投資習慣將會被打破。
“國家反覆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隨着中國人口結構的改變,目前房屋自有率超過了90%,剛需人口的數量在下降,所以,未來靠投資不動產理財的方式可能會失效。投資者往往有着嚴重的路徑依賴,在選擇做怎樣的投資時,通常會選擇熟悉的標的。他們根據過去的理財經驗來指導未來的理財,當買房賺錢成為一種信仰時,投資者不再顧忌房地產的資產泡沫,依然往裏湧,這是有風險的。”芮萌説。
芮萌同時表示,中國投資者習慣按照短期收益率來衡量投資成果。缺少長線思維,或者説是缺少長線投資的耐心,在股票、基金、私募、信託等市場普遍存在,很多人等不了七年十年,而是要即刻賺錢。
“還要關注的是,中國近兩年對於各種資產的監管正在發生變化。政府下決心打破剛性兑付,出台了一系列強監管的對策,但很多人依然憑以往的經驗選擇收益率高的理財產品進行配置,而不看背後的本金風險,甚至認為大環境在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因此還會按照既有的路徑理財,一旦有虧損便不願承受。”芮萌説。
特徵三是高淨值客户在財富管理中通常過於自信。他們認為自己的理財能力要比專業機構更強,因而在資產配置方面可能會犯一些在專家看來比較低級的錯誤。
這通常表現為不願為專業的理財服務買單;僅按照收益率進行配置資產;家庭沒有資產負債表,只知道大致多少錢,買了什麼理財產品,但無從知曉自家的資產配置是否合理,是否與財富規劃和個人的生命週期相匹配。
“過於自信的根源還在於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財富的快速累積。財富來得相對容易,也使得這些人羣過於自信對財富的管理能力。”芮萌説。
里昂商學院金融學教授盧駿就高淨值人羣的財富管理和需求給出了他的觀點。盧駿認為,在實際的財富管理中,中國的高淨值人士遇到的問題也不少,歸結起來主要為兩大類:
一是可配置的資產種類少。由於政策方面的限制,一些特殊種類的資產配置可選有限。許多財富調研報告得出的結論大同小異,中國人的資產大部分配置在房地產上,導致資產配置不均衡。
在美國,由於股市成熟,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羣會把資產大量配置在美股上,標普年化收益率長期穩定在8% ~ 9%。但中國的情形卻不同,股市收益的偶然性很大,可配置的資產少,因而導致高淨值人羣在房地產上的配置偏高。
“大眾眼中的房地產資產和學術界理解的是不同的。學術界認為房地產是風險資產,但在大眾的理解中,房地產是無風險或是低風險的資產。因此無論淨值高低,這都是客户喜歡配置的品種。在過去的20 年裏,房地產在中國人財富中的配置比例非常高。由於正處於整個房地產大躍進的時期,購買房屋的人財富增值也非常快,所以他們的投資並沒有虧損,反而都有贏利,這是中國市場的特殊現象造成的。”盧駿分析説。
再者,針對高淨值人羣的財富管理大多缺少針對家庭的個性化定製。由於沒有成熟的財富管理理念,沒有專業系統的服務,高淨家庭通常會收到很多金融機構的產品推薦。一方面由於缺乏系統性,導致在某些產品上重複配置,一些該有的產品卻沒有配置,另一方面,各家庭配置的資產大同小異,金融機構沒有深入瞭解用户的真正需求,這是由產品導向引起的問題。由此引發的問題是,中國的高淨值人羣崛起了,但是卻買不到與之財富相匹配的服務。
在盧駿看來,這是因為發達國家在服務業領域有幾百年的發展積澱,服務管理體系成熟。中國是一個新興市場,高淨值人羣的出現也就是近十年來的事。法律配套、資產種類、境外配置的能力以及服務人才都相對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