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GDP增速3.2%,中國經濟緣何穩步復甦?

國家統計局7月16日發佈數據,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和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二季度增速轉正凸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與活力。

二季度GDP增速3.2%,中國經濟緣何穩步復甦?

發佈會現場 圖源 國新網

這種韌性與活力來自於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初步形成。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儘管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沒有國內消費和資本形成的貢獻率高,但整體的對外貿易所呈現的大進大出模式支撐了國內消費和資本形成的增長,為我國經濟多年來的持續快速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這種以單循環狀態為主的國內國際進出口模式在2001年加入WTO之後,有了更加充分的發展。

然而,隨着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日益複雜變遷,貿易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等思潮不斷抬頭,特別是突發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巨大沖擊,使得中國經濟傳統的以單循環為主的模式受到巨大挑戰。經濟體量日益龐大的中國不能再單純地依託某種外向型國際單循環通道,更需要重視國內國際雙循環通道的互補作用。

我們依據進出口依存度的變化,也可以明顯地看出,中國經濟事實上已出現了一種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01年我國加入WTO之後,無論是出口依存度還是進口依存度都有一個加速上行的趨勢。但在2006年之後急速回落,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特別是2012年之後持續緩慢回落。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一方面是中國如此龐大的經濟體量,不可能只靠單向經濟增長渠道即大進大出的對外貿易來維持;另一方面,依靠國內市場的擴容深化是實現經濟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這樣一個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終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必由之路。

這種韌性與活力還來自於,以制度現代化為支撐的更高質量的經濟現代化。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我們當前面臨的許多困難和問題多是體制機制方面的,必須通過制度的全面改革來克服和解決。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的解決,同樣如此。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最大障礙,更多的已經不是過去所説的自然資源瓶頸、能源交通瓶頸等,而是制度的約束瓶頸。

最近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明確提出:“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不移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不斷在經濟體制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創新”,這些論述都在昭示世人:十四億人口的龐大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容挖潛,會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苟日新,日日新”的制度現代化變遷,必將為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劈波斬浪、行穩致遠提供源源不竭的強大動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0 字。

轉載請註明: 二季度GDP增速3.2%,中國經濟緣何穩步復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