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外貿微降0.7% 出口漲了!訂單難接要轉內銷?
5月7日,海關總署公佈數據顯示,4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達2.5萬億元,同比微降0.7%,其中,出口達1.41萬億元,增長8.2%;進口達1.09萬億元,下降10.2%。
總的來看,今年前4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9.0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4.74萬億元,下降6.4%;進口4.33萬億元,下降3.2%。
針對4月份的進出口數據,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峯在5月7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坦言,雖然4月數據降幅收窄,但外貿發展仍然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境外疫情暴發增長態勢仍在持續,對全球經濟和貿易帶來巨大沖擊,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明顯增多,外貿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
“從近期商務部對重點省市、各進出口商會和重點企業摸底調研情況來看,外貿企業依然面臨在手訂單取消或延期、新訂單簽約困難、物流不暢等諸多困難。”高峯表示。
外貿進出口數據向好 4月出口緣何增長8.2%
隨着復工復產步伐加速,4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數據進一步向好。5月7日,海關總署發佈數據顯示,4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達2.5萬億元,同比微降0.7%,而3月單月的同比降幅是0.8%。
從進出口結構來看,4月份,出口為1.41萬億元,增長8.2%;進口達1.09萬億元,下降10.2%。
為何上月我國出口仍有明顯增長?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新京報記者解釋稱,國際疫情對外貿企業的影響更多體現在新訂單減少上,訂單量與執行訂單有聯繫,但是兩碼事,今年2、3月份,我國受疫情衝擊,復工復產也受限,因此會出現外貿企業接了合同但交不上貨的情況,有些貨物就推遲到4月份交貨,因此,上月單月出口量仍在上漲。另外,漲幅較大還有一個因素是匯率,如果按美元計價,上月出口額同比僅增長3.5%。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彭波則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中國國內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復工復產達產正在加速進行。另外,中國平時的生產能力有剩餘,供給普遍過剩,這也保證了在疫情衝擊之下,供給仍能滿足需求,而國外發達國家普遍受疫情嚴重衝擊,生產鏈中斷日益嚴重,需要依賴中國的供給,這些原因都促使4月份我國出口額的增長。
“年內,出口大於進口的局面還將持續,所以,中國應該加大促進的進口力度,避免國際供應出現緊缺。”彭波表示。
此外,防疫物資的出口也是近兩個月我國出口的一大亮點。海關總署5月初表示,3月1日至4月30日,全國共驗放出口主要防疫物資價值712億元。4月份以來,我國出口防疫物資更是呈明顯增長態勢,日均出口額從上旬的約10億元,增至近期日均30億元以上,一個月內持續增長逾3倍。
外貿企業新訂單簽約困難 出口轉內銷將如何破局?
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發展狀況仍不容樂觀,世界衞生組織最新疫情報告顯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5月6日10時,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達3588773例,死亡病例達247503例,疫情急速散發也將給我國外貿企業後續發展蒙上陰影。
因此,高峯在今日的發佈會上表示,境外疫情暴發增長態勢仍在持續,對全球經濟和貿易帶來巨大沖擊,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明顯增多,外貿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從近期商務部對重點省市、各進出口商會和重點企業摸底調研情況來看,外貿企業依然面臨在手訂單取消或延期、新訂單簽約困難、物流不暢等諸多困難。
高峯進一步表示,下一步,商務部將發揮外貿外資協調機制作用,重點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幫助企業更好地完成在手訂單,獲取新訂單,應對國際疫情影響。
具體措施包括更加精準幫扶企業、進一步發揮線上作用、支持企業出口轉內銷等,高峯稱,將進一步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範圍,加快完善相關信息服務,提升“同線同標同質”公共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優化政府公共服務,幫助外貿企業破解內銷難題,開拓內銷渠道,提升內銷能力,為國內市場提供多樣化選擇。
不過,現實情況是,外貿企業想要出口轉內銷未必這麼容易。彭波對記者解釋稱,出口轉內銷將面臨國際市場的規則與國內有所不同;國內市場原本就處於較飽和狀態,擠進已經將近飽和的市場相當不易;以及出口產品很多檔次較高,國內的收入及消費水平未必能夠接受等阻礙。
據悉,目前商務部也採取了一些措施,幫助外貿企業拓展國內市場,包括推動相關部門落實暫免加工貿易內銷緩税利息至年底、擴大內銷選擇性徵税試點至所有綜合保税區的政策;辦好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等專業展會,搭建內銷展示交流平台,組織外貿企業與國內採購商加強對接、洽談成交等。
彭波也認為,本國企業適應國內規則,存在困難,但並非不可逾越,何況近年來國內規則也正在不斷向國際標準看齊。同時,中國人收入在提升,消費在升級,以較好的質量參與國內競爭,其實也順應了中國市場及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發展方向的。另外,中國政府必然出台較多扶植政策,也將促進國內市場的開拓,而出口企業向“內”轉,促進內外貿一體化,也是國家多年來推進的方向,如果外貿企業之前已有意識及準備,當前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
新京報記者 潘亦純 編輯 孫勇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