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熔噴布、自行車風口不斷:熱需求下需要冷思考
投稿來源:鋅刻度
共享單車爆火的時代遠去了,自行車生產商的生意卻在近日“東山再起”。
5月上旬,因歐洲疫情形勢漸緩,各國紛紛“解封”。但此時民眾仍對公交車、地鐵等公共交通有所避忌,自行車就成了熱門的代步工具。
在某跨境電商平台上,西、法、意等市場自行車銷售額全線上漲,西班牙直接暴漲22倍,就連上萬元的“土豪”級電動車也被搶購一空。而為應對激增的訂單,中國不少自行車工廠緊急招工、24小時加班加點,訂單仍排到1個月後,更有自行車廠商已經在計劃擴大廠房增加生產線。
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口罩機、無紡布、耳帶......它們都曾因疫情的到來而備受追捧、身價突漲,但隨着抗擊疫情進入下半場,需求回落後的它們又逐漸降温。
眼看着自行車風口如眾多“前輩”一般突然而至,那些一窩蜂湧入的玩家們,也是時候該明白在緊跟需求熱潮的同時,還需要保持一點必要的理性思考了。
歐洲掀起自行車購買熱潮
“其實自行車大賣在封城之初就有苗頭了。”旅居法國的Vickie告訴鋅刻度,因封城期間的交通限制,不少人選擇使用自行車出行,但過量的需求在特殊時期卻難以得到滿足,“當時,不管是電商平台還是實體店都買不到貨。”
法國買自行車的補貼最高可達400€
等到各地的封城禁令接連解除,各行業開始復甦,自行車的銷售隨之迎來高峯。
這幾天,Vickie就在考慮是否要跟風入手一輛電動自行車,“現在政府推出了補貼政策,買自行車國家補貼33%費用,最高可以減免400€。也就是説,如果根據補貼上限買一輛1200€的電動自行車,只需要給800€就夠了。”
不僅如此,法國還為購買自行車的用户提供了更貼心的後勤保障——在用户住家附近的維修點,將為其提供免費的維修服務。Vickie坦言,她就是在補貼政策和後勤服務的雙重推動下,才起了買車的心。
而除了法國之外,意大利、英國等國家推出的相關政策也是不遑多讓。
據悉,意大利已批准向購買自行車的消費者提供高達自行車售價60%的補貼,最高補貼限額為500歐元;英國政府也將推出每張價值50鎊的自行車代金券,並推出免税購買自行車計劃,通過節省費用鼓勵更多人騎行上班。
毫無疑問,這些舉措已經成為歐洲民眾搶購自行車最強勁的推動力。阿里巴巴旗下跨境電商平台速賣通數據顯示,5月電動車類產品的銷售額同比大幅增長,歐洲漲幅最為顯著,意大利近900%,英國750%,法國380%,西班牙也增長了280%。自行車的增長也非常明顯,西班牙超過2200%,意大利接近500%,英國380%。
而受到歐洲購自行車購買潮影響,具備從零部件到整車組裝的完整自行車產業鏈、常年出口自行車佔全球市場70%的中國,自行車和電動車的出口量亦是節節攀升。
據相關媒體報道,眼下不僅7000元左右的主流產品供不應求,售價過萬的高端產品也被搶購一空。不少中國自行車工廠緊急招工,24小時加班加點生產,仍然不能滿足暴增的巨量需求,相關訂單已經排到了1個月之後。甚至於,還有相當一部分自行車廠商已經在計劃着要擴大廠房、增加生產線。
“歐美市場銷量三四月開始增長了20%,第一批貨一週就售空,第二批還沒到就預定完,第三批貨量已追加200%。”國內某外貿廠家負責人如此表示。
瘋狂湧入的中國賣家
在自行車這樣的風口下,是自行車生產商及相關產業鏈的集體狂歡。
“原本備在海外倉的貨,一週就賣空了。第二批還在路上就被訂完,第三批我們又多備了3、4倍的貨。”電動滑板車品牌Janobike創始人李小龍透露,從3月份復工以來,其所在品牌的銷售額持續增長,月環比增幅高達30%-40%。
這不是個例。電動車品牌Sheng Milo5月份在速賣通上的訂單,環比4月也翻了一倍左右。該公司的運營負責人何衝表示:“工人每天加班到12點,訂單仍然排到了一個月之後。”自行車品牌SAVA的速賣通負責人郭振鶴更是放話,“4月以來訂單環比增長30%以上,產能吃緊,原本下單後3天之內就能發貨,現在至少要等一週。”
更關鍵的是,超量的訂單不僅讓不少現有自行車品牌商獲益,還導致中國自行車市場迎來了大量的新面孔。
相關工商登記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5月,我國新增自行車相關企業達5萬餘家,同比增長41.08%。其中3月相關企業增速為135.36%,是今年年至今我國自行車相關企業增速最高的月份;4月相關企業新增數量達1.5萬家,是今年至今相關企業新增數量最多的月份。
與此同時,這樣的消費熱潮對跨境電商平台及自行車、電動車相關產業鏈而言,也是極大的提振與刺激。
跨境電商平台速賣通的運動品類負責人李凱直言,不少海外線下門店受疫情影響關門停業,讓消費者不得不選擇在線上購物,“為了保障疫情期間物流通暢,速賣通緊急擴容了西班牙海外倉,來保證法國、比利時、波蘭等國的海外倉服務‘不斷線’。”
另一邊,電動自行車銷售的火爆,也為其核心零部件鋰電池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據悉,不光動力電池巨頭CATL、數碼鋰電池霸主ATL及比亞迪這三大動力玩家聞風而動,開始爭奪自行車用鋰電池市場份額,那些曾在新能源車用動力電池領域折戟的一大批圓柱電池企業也紛紛加入戰局。
跟風玩家需要理性思考
不難發現,來自歐洲的消費狂潮,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席捲整個中國自行車市場。而這樣因需求爆發而帶動行業發展的場景,在疫情期間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大眾眼前。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貫穿整個抗疫時光的口罩。
在抗疫期間,口罩的全民需求讓其身價倍漲的同時,也帶動了口罩機、熔噴布、耳帶等疫情防控相關產業的爆發式發展。其中,最明顯就是從20萬元/台、一路漲至50萬~100多萬元/台的口罩機,以及從10萬元/噸一路漲至75萬元/噸的熔噴布。
但隨國內疫情形勢的逆轉,口罩產銷步入正常化,口罩機、熔噴布的需求回落,其價格也開始大幅跳水。
最新數據顯示,80級以下熔噴布價格已經降回每噸幾千元,且即使如此也很難收穫訂單,而裕達、拓斯達等口罩機大品牌雖然維持在50萬元/台,其他品牌已率先一步迴歸到20萬/台的正常價格。
“先來的住豪宅,後來的上天台。”一語道破口罩及其相關產業鏈的大起大落。而相較於有多次購買需求的口罩,自行車對大多家庭來説更傾向於只是短期內的一次性消費行為。換句話説,目前爆發的購買需求,有很大可能如口罩一樣只能惠及最初入局的那一批人。
於那些自身非專業的跟風者而言,若是因看中現期利益而匆忙進場,在名氣、技術積累等核心競爭力方面,都不及底藴更加深厚的Janobike、SAVA等專業選手,就算能撈到第一桶金也難以長久,稍微後進一點的跟風者還有極大可能直接被洗牌出局。
對那些因短期需求生出擴充產業鏈的品牌商來説,等到疫情形勢徹底逆轉,自行車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到時拼的就不再是數量了,而是質量、價格、技術等多角度綜合性的比拼。
某種程度上,當面對此類消費風潮時,跟風已經成為入局玩家的本能選擇,但在本能之外,它們更應該做的,是要保持一些必要的理性思考。或許,只有這樣才是它們不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安穩度過,一個更好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