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只有上市公司才能做得強大,許多大型企業之所以上市,是為了進一步擴大規模,通過資本市場進一步提高影響力。有些現金流充足、實力強勁的企業就沒有上市計劃。因此,政府要追求的並不是上市公司的數量,而是能在行業中起到作用的企業質量。
■宋清輝
據清暉智庫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超過20個省份出台了登陸資本市場企業數量的目標,2020年是不少省份實現企業上市目標數量的時間點,例如江西省於2018年開始實施的“映山紅行動”,其目標為“力爭到2020年,全省境內外上市公司在2017年底基礎上實現倍增,總數達120家以上”。
地方政府關心資本市場發展,心繫轄內企業上市與否,有利有弊。
在有利的方面,第一,有助於推動地方政府的簡政放權。為了扶持更多的企業走向資本市場,就需要地方政府在各類行政審批流程、政策落實流程等方面做減法,例如簡化手續、開闢綠色通道,實施負面清單管理等方式,提高為企業服務的工作效率。
第二,有助於推動各類企業發展。為落實企業上市計劃,各地方政府都會出台相關優惠政策措施,以鼓勵、刺激、引導企業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朝向高精尖的時代前沿發展,使得更多企業逐漸擁有更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第三,有助於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推動企業登陸資本市場,首先需要扶持企業做強做大,除了政策導向外,地方政府需要通過自身優勢為轄內企業牽線搭橋,通過合理合法手段招商引資,不僅吸引各類企業,還需要吸引相關技術、人才和理念,完善各地供應鏈,實現生產到銷售一系列過程的閉環。
在有弊的方面,第一,這屬於政府幹預資本市場,不利於資本市場發展。在什麼時候上市多少家企業,這種戰略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很有可能對這類“行動”中的企業“揠苗助長”,按照企業發展實際情況決定其上市與否更能實現多贏局面。
如果為了完成目標上的數字,硬生生將企業推去IPO,很有可能降低資本市場的質量。對投資者和宏觀管理者而言,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優質的上市公司才是重中之重。
第二,將會增加企業風險。近幾年,上市公司被舉牌的情況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時常會出現自然人或者企業成為上市公司第一股東,搶奪了指揮權,迫使上市公司“改朝換代”,辛辛苦苦建立、經營的企業成為其他人的成果,公司未來的發展、已有的戰略規劃也有可能因新人的入主被攪亂。
第三,並不是所有企業都有登陸資本市場的需求。並不是只有上市公司才能做得強大,許多大型企業之所以上市,是為了進一步擴大規模,實現員工激勵,通過資本市場進一步提高影響力。有些現金流充足、實力強勁的企業就沒有上市計劃,例如華為、老乾媽等。因此,政府要追求的並不是上市公司的數量,而是能在行業中起到作用的企業質量。
近年來,中國企業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今年《財富》500強中中國企業數量首次超過美國,這是改革開放的成果。然而,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所呈現在世人眼中的成果不是改革開放的第一年就有的,也不是十年、二十年就做到的,是四十年積累和轉變,以及我們不會停歇的努力。同理,地方政府追求上市公司數量,提升證券化比例,不是這兩三年就能出現質的突破,而是要通過不斷夯實基礎汲取能量,在未來的某一天呈現出令人讚歎的資本市場體系,展現出大批高質量的上市公司,培養出極具市場競爭力的金融機構。
(作者系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著有《牀頭經濟學》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