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以來A股市場的走俏,令公募權益類基金的爆款熱潮再度來襲,百億元首募規模頻繁出現,部分基金公司不得不通過提前結募、比例配售等方式限制發行規模。然而,一邊是火焰,一邊是海水。績優基金公司爆款不斷的同時,也有16家基金管理人年初至今“顆粒無收”,且多為中小型機構或成立時間較短的次新基金公司。在業內人士看來,馬太效應凸顯的當下,部分中小型基金管理人發行難已成不爭的事實。立足眼前,大力發展投研實力和打造自身特色則是當務之急。
爆款不斷背後
16家基金“一基未發”
自7月來,A股市場投資熱情火爆,就近一週的數據而言,上證綜指最高站上3400點,創業板指數單日最高漲幅近4%,更是創下近五年新高。同時,兩市成交量也屢創新高。雖然近3個交易日回調,但成交額仍居高位。截至7月16日收盤,上證綜指、深證成指、創業板指本月漲幅分別為7.55%、8.37%、8.53%,年內漲幅也高達5.24%、24.6%和47.17%。
在股市走勢上揚、各大指數持續飆升的背景下,市場利好也引發基金購買熱潮,更有“日光基”頻頻出現。7月15日,鵬華新興成長混合、平安研究睿選混合等4只權益類基金先後宣佈提前結束募集,據渠道人士透露,部分產品實際募集規模已超200億元。在此之前,7月6日和7月8日,匯添富中盤價值精選混合以及鵬華匠心精選混合更是一日吸引700億元和1300億元入場認購,市場火熱背景下權益類基金受追捧程度之高由此可見。
在眾多投資者仍持有“追漲殺跌”心態的同時,行情走俏下新發基金“事半功倍”也成為公募行業的共識,一時間,眾多基金公司開足馬力,開始為後市佈局補充“彈藥”。本月來新發基金不斷,權益類基金髮行數量也不斷上漲。 然而,在新發基金、爆款產品不斷的背後,也有多家基金管理人年內至今尚未發佈新品,在“牛市”背景下“顆粒無收”。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7月16日,旗下已有產品運作的142家基金管理人中,有16家暫未有基金產品成立或正在發行。
就具體名單來看,既包括渤海匯金資管、國開泰富基金、國都證券等券商系基金管理人,也包括益民基金、天治基金、長安基金等信託系基金管理人。另外,中庚基金、恆越基金、弘毅遠方基金等個人系和私募系的基金管理人同樣在列。整體而言,不難看出,16家基金管理人多為中小型基金管理人,或是成立時間較短的次新基金公司。
以上述部分公司為例,Wind數據顯示,渤海匯金資管成立於2016年,目前旗下運作的共5只基金,存續產品中最新的一隻成立於2018年7月,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累計規模約為1.42億元。
因明星基金經理丘棟榮加入而備受關注的中庚基金於2018年獲批,目前共管理3只基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管理規模共計73.1億元。最新的產品為2019年7月成立的中庚價值靈動靈活配置混合。
另外,由於專户業務風控缺失造成重大風險事件,2017年新沃基金一度被暫停公募基金註冊受理6個月。此次受罰後,新沃基金至今未有新品成立,就旗下產品的成立日期而言,最新一隻尚停留在2016年底,也就是説,新品佈局已擱置了三年有餘。
視持續營銷為重點
下半年規劃已明確
那麼,年內“顆粒無收”背後,這些基金管理人有着怎樣的考慮?未來又是否有新增的發行計劃呢?對此,北京商報記者採訪多家基金管理人瞭解到,部分機構目前將存量產品的持續營銷作為重點,短期不會加快申報或成立新產品,也有管理人表示,明確了發行計劃,後期就會正式披露產品公告。
長安基金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的主要精力分配在對存量產品的持續營銷工作上,經過過去幾年在各渠道的積累,有一批忠實客户認可公司“追求絕對收益”的理念,旗下存量產品在客户羣體中也形成了不錯的口碑。今年下半年,隨着市場情緒的回暖,公司也有安排偏股型基金的發行計劃,包括消費、科技等主題類的產品。“目前我們已有一些批文,正在與主渠道積極溝通、協調排期,計劃在三、四季度陸續安排新基金的發行。”長安基金相關負責人如是説。
某次新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則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坦言,2020年大概率沒有發行計劃。該內部人士表示,公司的定位是深耕價值,且只做價值投資,產品佈局是走“少而精”的路線,不會因為市場火熱急於發產品擴大規模,一切的出發點都是以客户真實需求為目標,希望把現有的存量產品做好、做紮實,才能滿足客户的真實需求。
另外,滬上一家已成立近五年的小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透露,針對目前市場行情較好的情況,公司正在準備發行新的權益類產品,另外在指數類與量化等產品類型也有所儲備,爭取儘快布全產品線。在行情震盪向上的趨勢下,公司將通過把握市場節奏,藉助有力的營銷渠道,努力推動整體規模由小到大的穩步增長。
“但其實當前基金公司想要發行一隻新基金並不容易,”南方某公募資深從業人士慨嘆道,“基金公司在挑選代銷渠道的同時,渠道也在挑選基金公司,衡量發行的難易程度、推銷產品時可供挖掘的亮點,還有就是最現實的——代銷的報酬如何,這一點是全行業機構都必須面對的,大型公募如此,中小型公募更是如此。”
南方某中型公募基金內部人士表示,當前新基金髮行的主要合作機構仍為商業銀行,基金產品的發行計劃需與銷售渠道確定產品要素和發行檔期,同時公募基金的成立仍有2億元的下限要求。因此在獲取銷售規模的驅動下,順週期佈局仍為當前產品發行的主要思路。若管理人希望進行逆週期佈局,往往關注度寥寥,甚至需要以發起式形式成立,前期也需要經歷較長的沉寂期。內外部因素使得市場跟風現象仍然存在。
中小機構受限多
發行難現狀待解
正如上述公募從業人士所説,除了基金公司自身的發行計劃外,隨着公募基金市場發展逐步走向成熟,大型公募在產品新發以及各個方面的優勢持續擴大,中小型機構在渠道和資源方面的拓展空間則受到擠壓。換言之,馬太效應凸顯背景下,頭部基金公司大量發行新基金且收益頗豐的同時,中小型基金公司發行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針對部分基金公司今年來無新產品發佈計劃的現象,獨立分析師楊曉磊認為,與頭部公募基金在主要銷售渠道市場份額集中度迅速提高不無關係。在他看來,頭部機構與中小型機構之間的發行差異主要體現在業績和渠道效應方面,不可否認的是,中小型基金公司銷售渠道較大型公司而言相對有限。
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則指出,由於頭部基金公司拿到的基金批文多且渠道相對更強,因此發行的產品數量和規模都很大。而中小型基金公司在批文方面拿得相對較少,也較難享受“牛市”帶來的規模效應,基金行業存在明顯分化現象。
此外,楊曉磊和楊德龍均提到,中小型基金公司缺乏明星基金經理以及投研亮點也成為其發行路上的一大難點,同時,缺乏品牌美譽度和市場關注度也阻礙了相關機構的發展。對於投研方面的成本,楊曉磊毫不避諱,“一個好的研究團隊,一年至少需要付出5000萬元以上,通常只有中大型基金公司才能養得起好的研究團隊”。
同時,在牛市規模下無新品發佈,不僅錯失創造利潤的好時機,對公司管理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長期缺乏新基金髮行會導致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下降,並形成惡性循環”,楊曉磊補充到。
當然,針對當前市場基金集中發行、銷售火爆的現象,也有分析人士表達了對熱市下發行力度太大不利於後續投資,甚至可能使投資者利益受損的擔憂。對此,楊德龍表示,受到牛市的帶動,投資者認購比較踴躍。對發行而言,設定單隻基金的規模上限是有必要的,基金規模過大會導致難操作,限制規模則有利於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在基金髮行上要實現市場化,應根據市場需求來發行產品,發行數量方面則不用人為限制。
另外,針對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存在“發行難”的情況,楊德龍認為,應大力發展投研團隊,中小型基金公司在投研人員方面較大型機構而言處於劣勢,這也是導致它們新發基金數量較少的原因。楊曉磊則建議中小型基金公司可以考慮將權益類FOF(基金中基金)和基金投顧業務作為打造自身特色的主要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