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代表熱議2020年預算報告 對減負穩經濟印象最深

由 無英 發佈於 財經

  “今年我國將實行更大規模的減税降費政策,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這令我印象深刻。”全國人大代表、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盧馨審議預算報告時説。不少代表跟她有同感,紛紛表示,預算報告裏有很多關鍵詞:減税降費、多渠道籌措資金、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政府一般性支出堅決壓減等……背後都是政府下大決心惠企利民的“真金白銀”,也是經濟迎難而上的信心保證。

  特殊時期或可直接補貼小微企業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東陽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紅偉表示,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惠企政策像是一場及時雨,讓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減輕了企業負擔,有利於實現良性循環,“比如將降低工商業電價5%政策延長至今年底,我們可降低成本2000多萬元。這些政策極大地提振了企業信心。”張紅偉説。

  “廣大中小企業提供了90%的就業崗位,要保障就業和民生,必須盡力幫助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盧馨説,減税降費等惠企惠民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企業的經濟壓力。

  “今年針對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出台了諸多支持政策和鼓勵措施,對企業渡過疫情難關給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我們的關懷,我深受鼓舞。”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蔡仲光説。同時作為清遠市中小企業協會會長的蔡仲光還表示:“國家加大對相對貧困或落後地區人才引進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實行專門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對人才給予直接補貼,將帶動產業升級和地區產業發展,逐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盈盛達董事長吳列進則關注疫情下民營企業亟需破解瓶頸、轉型升級的話題。“推動工業互聯網對於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構築產業競爭新優勢意義重大。建議引導社會資本設立工業互聯網產業基金,加大對工業互聯網應用政策普惠的支持力度。”吳列進説。

  支持加大投入打好攻堅戰

  預算報告指出,2020年主要收支政策和下一階段重點財政工作,其中一項是要推動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重點支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衞戰,大氣、水、土壤等方面污染防治資金分別安排250億元、317億元、40億元。

  “這充分體現了國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的決心。”全國人大代表、揭陽市水利水電技術中心總工程師陳旭斌表示,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顯示,國家將在今年繼續加大力度推動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

  “我作為水利技術代表,認為預算報告中提及加快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等方面,十分符合我們目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陳旭斌表示,近年來廣東整治大江大河,積極推動生態水利建設,讓一江兩岸綠色長廊在多個城市呈現,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我們要加大力度,用好地方財政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衞戰,讓生態文明建設這項系統工程得以持續,讓廣大人民羣眾擁有更加良好的生態宜居環境。”陳旭斌説。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韶關市雅魯環保實業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潘麗梅表示贊同。“作為一個從事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多年的基層代表,看到國家持續加大,投入推動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我感到很欣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既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是為了實現國民經濟的更高質量的發展。”

  潘麗梅建議,環保產業要加快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政府調控機制,實現高效的市場化運作;同時制定合理的收費政策,在企業產品價格中體現污染治理的成本,實現“誰污染、誰付費”;抓緊制定或修改配套的地方環境保護法規,使環境保護及環保產業方面的法制體系更加完善,更具可操作性。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出路”問題

  還有不少代表關注財政預算報告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今年計劃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增加國家鐵路建設資本金1000億元,加強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設,必將有效提高地方政府抵禦經濟下行的能力。”全國人大代表、江門市交通運輸工程質量監督站副站長馮玉寶表示:“希望相關資金對珠江肇高鐵江門至珠三角樞紐機場段項目給予支持。線路全長約207公里,總投資約400億元,項目設計時速350公里/小時,建成後對完善粵港澳大灣區鐵路網有重要的意義。”

  全國人大代表、清遠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小三江鎮中和電站運行工韋慶蘭始終心繫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作為少數民族代表,她針對韶(關)賀(州)高速公路立項建設、佛江高速北延線列入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等問題提出建議,爭取為民族地區解決“出路”問題。

  韋慶蘭還提到,今年國家明確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這對少數民族地區是重大利好。“地方財政在應對大型建設上可能會存在困難,此次財政預算報告也提出中央財政將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這將緩解地方收入增長放緩帶來的財政支出壓力。”韋慶蘭説。

  南方日報記者 肖文舸 尚黎陽 韓安東 柳時強 姚瑤 王聰 畢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