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倪楠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2020年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其中全國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由40條減至33條,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由37條減至30條。其中涉及多個領域,在基礎設施領域,取消50萬人口以上城市供排水管網的建設、經營須由中方控股的規定。
“在基礎設施領域可以允許外資開展獨資經營,這意味着這一塊供排水市政市場已大部分向外資開放,有助於引入更多競爭者提升市政管網的建設質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大中小城市已有很多基礎設施啓動PPP合作,其中外資是重要的投資方和經營方,只要盈利模式設計合理得當,將會吸引更多外資參與這一市場。
劉向東表示,“總體上看,基礎設施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提,而城市的競爭力需要完善趨同的公共設施和均等的公共服務能力。放開中小城市的基礎設施投資運營,意味着這些城市的城市治理水平將抬升,進一步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可以緩解大城市的虹吸效應。”
對於相關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所會產生的影響,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進一步表示,一方面是將會顯著提升部分城市和區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例如,作為大灣區的核心城市的深圳地區每萬人擁有病牀數為45.8張,明顯低於美、日、韓,分別為82、137、103張,總體來看,外資參與當地教育、醫療的補短板,將加強當地醫療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提升灣區經濟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是,提升區域經濟產業升級能力,外資參與區域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將會形成產業集羣,企業也會優化產品工藝,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推動產業優化升級進程,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的良性循環。
“加大基建尤其是新基建的投入,就是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鼓勵外資進入,參考海外相關經驗,科研投入比例比較高的產業和上市公司均會帶來正面影響。”潘向東認為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科創板企業將首先受益,最為典型的產業便是5G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由於新基建的投入力度較大,將會迎來重要投資機會。二是通信和電子行業將會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三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小巨人企業、小火炬企業或經過權威認證的科技型企業將會受益。四是新型智能製造等新型服務業態已經以高校為主的科技型上市公司將會顯著受益。
(編輯 田冬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