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加速 報告稱人民幣金融資產受國際投資者青睞
財聯社(北京,記者 姜樊)訊,人民幣正在加速國際化中,而如今包括資本市場開放等一系列的金融開放政策,已經讓中國打造全球金融中心有了祭奠。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今日發佈《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0》顯示,中國資本市場正在加速與國際接軌,而人民幣金融資產受國際投資者青睞。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表示,金融的開放是未來中國面臨的重大任務,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金融機構對外開放;第二,人民幣國際化改革;第三,金融市場開放。第一個方面中國已經做得非常好,第二和第三個方面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此外,上海正在建設全球金融中心,報告認為,上海應用好先試先行,促進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中國資本市場已取得重大成就
中國的金融市場開放已經推行了多年,其中,資本市場的開放,被業內學者看作是“已取得重大成就”。
吳曉求在2020國際貨幣論壇上表示,中國資本市場經過30年的發展已取得重大成就,目前市場規模達到50萬億人民幣。
實際上,人民幣在資產端的 吸引力顯著提升。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餘額增至6.41萬億元,同比增長 32.2%,延續了2016年以來的增長勢頭。在非居民所持人民幣資產中,規模最大的是債券,其次是股票、存款及貸款,人民幣資產受到外資青睞。
報告指出,在全球“低利率+量化寬鬆” 環境下,我國貨幣政策處於正常區間,利率、匯率相對堅挺,人民幣 成為國際資金的更高收益、更加安全的金融資產選項。特別是在全球 金融動盪中,中國經濟平穩增長,人民幣資產開始呈現一定的避險特 徵,境外主體與資金加速進入中國金融市場。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 統計,2019 年流入中國股市債市外資規模約為 1344.1 億美元,約佔 新興經濟體資本市場外資流入總量的 58%。
“中國資本市場的彼岸是構建新的國際金融中心。”吳曉求表示,國際金融中心有三大元素:法治、契約和透明度,即要求法治的完善、契約精神的確定和透明度的改善。這需要中國在以下方面做出系統的改革:第一,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第二,法制思想和法治能力;第三,嚴格的契約精神;第四,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和透明度。
人民幣國際儲備職能進一步夯實
IMI副所長王芳表示,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貿易計價結算份額鞏固回升,金融交易功能和國際儲備地位進一步加強。
“當前,人民幣國際儲備職能進一步夯實。”王芳表示,全球已有超過60家中央銀行宣佈直接或間接持有人民幣儲備資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底人民幣官方外匯儲備規模增至2176.7億美元,佔比為1.96%;到2020年第一季度結束,人民幣官方外匯儲備增至2214.8億美元,佔比為2.02%。
報告認為,全球金融中心建設可以引領中國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持久的動力。而人民幣國際化,指人民幣在對外經濟往來中發揮國際貨幣職能, 若干年後發展成為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融資的主要計價結算貨幣以及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
“利用中心城市的聚集效應、規模效應和溢出效應,我們可以通過全球金融中心建設,引領全中國的高質量經濟發展與高水平金融開放,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持久的動力。”王芳認為,高質量發展可以增強國家整體經濟實力,有效化解內外衝擊,穩定市場信心,推動人民幣完整行使國際貨幣職能。
建設全球金融中心需用好先試先行
上海正在打造全球金融中心。報告認為,上海應該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方向,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進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同時堅持高水平開放,完善營商環境,集聚高端企業和高級人才,吸引優質資本和優勢資源,提升上海全球中心城市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統籌整合在岸金融市場開放路徑,完善負面清單制度,適度擴大參與主體範圍。”報告建議,上海可以進一步落實高水平金融開放措施,優化准入條件,重視吸引非銀行外資金融機構,提高上海全球金融中心的外資金融機構佔比。加快引進一批有代表性的國際金融機構,重點是理財公司、養老基金、期貨公司等,補齊上海金融市場發展的短板。
此外,報告還認為,上海還可以打通金融子市場間的制度壁壘,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以“上海價格”引導全球市場的人民幣資產定價和風險管理。並用好先行先試權利,建立鼓勵創新、平衡風險的金融監管體系,完善現代化金融治理,提高全球金融中心管理重大風險的能力。
“上海金融監管部門要加強機構合作,形成立體化的地方金融監管協調架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用足用好中央賦予上海自貿區的先行先試權利,不留監管空白和監管漏洞。”王芳表示,創新金融監管模式,構建起完整的“監管沙盒”框架,應用金融監管科技,從被動監管轉向主動監管。上海市還應建立重大、突發金融事件應急處理機制,能夠迅速調動多部門行政力量,確保金融市場穩定發展。
【來源:財聯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