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A股怕漲,美國的股市卻怕跌?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財經

回顧過去幾十年的表現確實是這樣,A股總是牛短熊長,震盪期還能賺點錢,一波牛市了會套死一大批;而美股恰恰相反,牛長熊短,一波牛市就是數十年,而熊市也就是一年多的時間而已,為什麼會這樣?我們來分析下。

首先,A股缺乏做空機制和股民的賠償機制

A股的做空機制不完善,導致股市中的風險不能及時釋放,越聚越多,達到一定的程度後集中釋放,股市不堪重負,一波行情到此結束。做空機制和賠償機制的完善有利於調動社會的力量對上市企業進行監控,美國就是如此,經常出現個人告企業的事件,因為在美國,只要個人能夠拿出足夠的證明,説明某家企業經營或信息公佈中有違規的現象造成了自己的損失,這家企業就要全額賠付,而這種官司的個人是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的,只要提供證據就可以。因此,美股的監管機構並不是特定的人員在做,而是形成了一個全發監管的體系,這樣的好處是大大降低了企業投機可能,股市中出現利空後,因為有完善的做空機制和賠償機制,會及時的釋放掉,這樣,泡沫就不會集聚,有利於股市走得更遠。

其次,投資者結構不同

我國以前的股市中,是以遊資的短線資金為主,因此股市的風格是暴漲暴跌,大級別上波動很大。美股是以機構為主,機構佔到市場資金的8成,剩下的2成資金也是以長線投資為主,因此,我們看到的美股在小級別上波動不小,但大級別上走得很平緩,當然,這是大部分時間,偶爾在大級別上波動也不小,比如現在。

投資者結構決定了市場的風格,如果遊資是市場的主導,市場的風格就會更像遊資的操盤風格,基本是賺一筆就走,如果是機構主導的市場,則市場的風格就會體現得更像機構,一般會長線運營,做價值投資。

A股偏重於融資功能,IPO又多質量也不好,上市以後,不少實際控制人或者大股東不是把精力放在公司發展上,而是立足於製造概念推高股價逢高減倉上,或者是掏空上市公司中飽私囊上,很多公司不具有持股價值。只有價差博弈價值。

A股因為炒新炒概念,很多中小公司估值長期以來一直偏高,儘管跌幅巨大,二級市場投資者已經損失慘重,估值水平與美國科技股相比依然偏高,而A股政策市意味頗為濃郁,只要政策做多,市場資金聞風而動,大家一哄而上,很多個股就會以連續漲停的方式暴漲,估值水平短期內翻倍甚至翻幾倍,出現明顯泡沫。

面對股市暴漲,管理層是既擔心泡沫膨脹帶來的風險,又生怕出台打壓股市政策驚擾牛市,市場重回疲軟影響IPO,因此市場各種傳言就比較多,管理層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澄清,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嚴控違規資金進入股市,並警告各種槓桿資金投機行為,牛市管理層是樂享其成的,但就怕瘋牛,牛市沒有多久就見頂了,接着就是漫長熊市。

總結:過去的A股確實怕漲,因為一漲就過頭,這是因為制度和主導資金決定的,不過現在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制度上已經接近完善,主導資金上也發生了改變,因此,現在的A股已經不再怕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