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8日電 題:“藍色引擎”三大看點——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速讀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元,十年間翻了一番。海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藍色引擎”至少三大看點值得關注。
看結構:海服業成為“穩定器”
2019年濱海旅遊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8086億元,比上年增長9.3%,海洋旅遊、海島旅遊、郵輪旅遊迅速發展,推動了海洋經濟發展、強化了海洋意識。
海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海洋服務業“穩定器”作用進一步增強。海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2%、35.8%和60.0%;與上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提高0.9個百分點。海洋服務業增加值佔比連續9年穩步提升,拉動海洋生產總值增長近5個百分點,對海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5%。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廣順説,隨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涉海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釋放。2019年末,實有涉海企業比上年增長10.7%,連續4年增長過萬。其中,海洋旅遊業實有企業基數大、增長快,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業、海洋技術服務業等高技術產業實有企業數量增速較高,5年來年均增速分別為39.9%和20.4%。
看民生:生活改善貢獻日益增強
靠海吃海。我國海水產品保障方面,海洋漁業穩步增長,質量效益不斷提升,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水產品,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4%。
能源供給和保障方面,渤海海域發現大型油氣田,探明超千億方天然氣地質儲量、超億方凝析油地質儲量,可供百萬人口城市的居民使用上百年;總裝機規模達1700千瓦的浙江LHD模塊化潮流能機組連續運行時間居世界首位,至少可以滿足900户海島居民日常生活用電。
何廣順説,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全線貫通,220千伏珠海疊泉輸變電工程海底電力隧道全線貫通,濱海生活便利度不斷提高;郵輪旅遊呈回暖態勢,全國郵輪碼頭出入境旅客近413萬人次,從2019年5月起,連續8個月降幅呈現收窄趨勢,海洋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看動力: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
2019年,海水淡化工程加快實施,可每日淡化海水18萬噸的舟山綠色石化基地海水淡化一期工程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對我國海洋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顯著。
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球首個波浪能裝機達120千瓦的養殖平台“澎湖號”交付使用,可提供1.5萬立方米養殖水體。海洋船舶領域取得新成績,自主建造的“雪龍2”號首航南極,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原油船(VLCC)“凱徵”輪交付。
何廣順指出,海洋生物醫藥業取得新突破,我國自主研發的治療老年痴呆(阿爾茲海默症)的海洋藥物甘露特鈉膠囊(商品名“九期一”)有條件獲批上市,填補了17年來全球抗阿爾茲海默症治療領域無新藥上市的空白,成為全球第14種海洋藥物。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