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理解和認識吹風會。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在會上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是一個應對疫情的短期措施,其背後反映的是經濟發展規律。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中國保持穩定、相對快速的增長,就是對世界經濟的最大貢獻。
短期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導致國際貿易受到衝擊,出口無疑會受到影響。長遠來看,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正在逐漸減弱。從2006年到2019年,出口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35.4%降低至17.4%。“這説明已經有82.6%的國民經濟是在國內循環。隨着國民收入水平提高,服務業佔比增大,出口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還將進一步降低,這是必然規律。”林毅夫表示。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認為,從出口導向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因為中國的比較優勢和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
比較優勢發生了變化——過去,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是廉價勞動力。現在,中國擁有即將實現全面小康的14億人;這14億人中,有4億中等收入羣體;按照常住人口計算,中國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60%。可見,今天,中國的比較優勢是擁有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和強大的內需潛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把經濟發展建立在比較優勢的變化上來。
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中國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滿足內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來。
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會改變中國對外開放格局。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表示:“雙循環的本質,是以內循環帶動外循環,內外彼此促進,是更有深度、更有廣度的開放。”
中國經濟要想發展好,就要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的發展需要其他國家的技術和資源,這就給其他國家提供了發展的新動力源。中國維持較快增長,也會幫助其他國家得到更好發展。中國的發展,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全世界。”林毅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