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大趨勢,不負好時代。
連續幾天都在外拜訪客户,晚上8點才到家,簡單點。
這個週末最重磅消息是,上交所公佈了上證指數的修訂方法,意義非常重大深遠。
雖然今天是父親節,但我仍要重寫每逢母親節經常被提及的那個段子。就像平時回家,總是喊“媽我回來了”,偶爾一次喊“爸我回來了”,接下來一句也是:“我媽呢?”
20年前我上學,上證指數3000點;10年前,我參加工作,上證指數還是3000點;如今,我已成為股市“老韭菜”,上證指數依然3000點。希望我們的母親,與中國股市一樣永遠年輕……
上證指數之所以總是遭人吐槽,因為嚴重失真,不能清楚反映大部分股票的實際漲跌情況,可偏偏又被官方和民間當作最主流,當作股市最大門面,號稱所謂的“大盤”。
到底不合理在哪些地方就不細説了,反正很快即將成為歷史。從7月22日起,上證指數的樣本股,將新增科創板股票及存託憑證,剔除ST、*ST股。同時,新股計入指數的時間,也大幅延後。
剔除ST、*ST股,等於甩掉了表現不好的一個小拖油瓶;新股計入指數延後,避免剛被爆炒過高價計入指數後一路慢慢熊途,也拖累指數。
那麼指數能漲更高了有什麼用,股票還是一樣的漲跌,豈不是自欺欺人?非也大了,以後新聞報道和大家談論股市,就會講股市又漲了,賺錢效應就會吸引更多目光,帶來更多增量資金。等於是,國家為了大家能從股市賺錢,硬拉股市上漲。
3月下旬以來,股市連續反彈,一方面與國家刺激經濟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國家對股市一系列改革有關。這波行情已經持續3個月,滬深300指數反彈17%,創業板指數漲27%。但是,股市成交量和我公眾號人氣一直沒恢復到3月前。這説明,大部分人沒怎麼吃到這波行情的,可能有部分先知先覺的長期資金在入場。可能他們看到了,國家“一定要把股市搞好”的決心和趨勢非常明顯。
我剛三個城市拜訪客户回來,説這話肯定不完全是猜測。有很多東西,總有人能先嗅到看到。
另外,科創板50成份指數也將於7月22日推出。相關ETF,估計還要晚一段時間。
順便分享林奇在拜訪客户時講的一些東西。
林説,選擇賽道很重要。大週期通貨膨脹的大背景下,配置一些股票肯定不會錯。可是,具體怎麼配置呢?現在好公司都被機構抱團,股價高高在上,下不了手,是不是就該選擇次一級的公司?
不建議選次一級的,還是要選最好的。因為,怕“選擇”本身出錯。你選好公司,可能暫時買貴了被套了,但過一兩年,公司業績增長,又會重新把股價拉上去,長期來看基本不會虧錢。選次一級的,就怕後來公司競爭力下降,哪怕買得便宜,也很難有上漲的潛力。除非,絕對便宜股價出了大坑。
想買好公司又不想買太貴,如何實現?其實比較難。大家平時常説“好公司、好價格”,實際上好公司很難有好價格,那麼多人盯着呢。我們這個國家,相對來説錢很多,而好公司很少。所以,好公司的股價和估值經常長期高高在上。
只能分批去買攤平成本,或者守着股價運行通道,等到中下軌時再買。兩種方式都買不到低的價格,不過操作下來的心理感受不錯。比一買進去就掛在山頂先大虧一段,好太多。他這買股方式,與我平時説的“好的買點總在調整後”,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分享一位客户的投資理念。
客户是做實業的,早在十幾年前,他發現一個問題:雖然賺的還不錯,但是不斷把盈利投進去擴大生產,只看到生意大了,手裏真能隨便用的錢好像並沒多很多。
於是,他想到一個硬性儲蓄的辦法。每一單生意,從利潤裏硬摳百分之十出來,大約等於賣價低個2%左右,好像對生意也沒太大影響,但每年下來,就能積累一大筆現金。
現金投入一些穩健型股票基金,年化十幾個點,看起來很不起眼。但越到後面,發現威力越大。5年翻1倍,好像不多,可是10年的話400%,15年就是800%。回頭來看,相當於原始本金,每年都增值了接近50%(15年7倍)。
更厲害的是,每年都投入一筆原始本金,會有很多個3倍、5倍、7倍,突然就發現自己很有錢了。他把這些錢,繼續囤着和投着,準備作為以後公司中層以上骨幹退休後,增發的福利養老金。真是,情義中人。
他講完自己做法後,不好意思笑笑,説:不過也有個煩惱,到後來錢投在哪裏經常記不住。小周啊,等你財富到了一定程度,也會有這個煩惱。
好吧,生而為人,難免會有煩惱,我很樂意接受。
最後簡單説説行情。週五市場大漲,抱團股在衝頂,並有加速跡象。這樣的話,指數下週可能還會上行。總體趨勢評分:8.2分;階段最強指數:創業板指、深證成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