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數據考的是一道價值投資必答題

  從解禁到減持、從理論上動輒億元的規模到市場實現的相對小體量交易,表面上看似乎只間隔着一個報價,但其實可能間隔着長期持有、甚至是無數次增持。

  近日,限售股解禁增加的數據引起市場關注。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本週有78家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合計解禁市值超過3000億元。其中,7月22日有包括25家科創板公司在內的30家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

  筆者認為,決定解禁和減持兩者時空距離的,其實更多的是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進程、上市公司的質量發展態勢、投資者的財富安全感和獲得感。

  首先,限售股解禁和股份減持雖然經常被相提並論,但兩個詞語其實處於“平行空間”,互相之間沒有必然聯繫。

  限售股解禁其實是賦予股東出售股份的權利,是其所有權在二級市場的一種體現,測算解禁規模屬於理論上的統計極值。事實上,統計極值對於判斷上市公司股權供求關係的變化並沒有真正的價值,因為其包含了對於最終並未發生的減持行為的“規模虛增”。

  減持則是股東對於持股真正進行處置並喪失所有權的行為。一方面,即便不是剛剛解禁,也可能有股東減持發生;另一方面,即使股權尚未解禁,股東也可以通過其他轉讓方式實現退出。這種行為確實可能影響股權在二級市場或大宗交易市場供求關係的短時平衡,但是減持的規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就體量而言,與解禁規模有着一個或幾個數量級的差異。同時,監管部門從規則上平滑了減持行為的影響,設立了緩衝區,降低了減持對於市場的非理性擾動。

  從有相對參考意義的創業板首輪解禁來看,2009年登陸創業板的首批28家公司在2010年11月份有過一輪解禁,當時解禁市值超過200億元,但當月實際減持規模僅不足6億元,佔比不足3%;此外,從市場表現來看,創業板指數在解禁前後也走勢平穩。

  其次,如果靜態的看待解禁,確實會有流通股總量增加的心理壓力;但是,如果動態分析就會發現,二級市場的供求平衡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動平衡”是其市場化的特徵。

  解禁反映的是流通股供應側理論上可能增加,但沒有能夠充分反映需求側實際上也可能增加。有一個詞語其實可以比較形象的表達這種雙向變動——黃金坑。很多投資者特別津津樂道於在優質上市公司股票遭遇減持或被“錯殺”砸出“黃金坑”時抄底買入。對於個股成交而言,有人套現離場,也必須有增量資金及時入場,從而達成新的平衡。從現實情況來看,新的平衡的估值重心並不必然低於原平衡點。

  對於A股市場而言,同樣有增量資金不斷湧入,其中包括新增的投資者(機構或個人),目前每個月新增開户數都是百萬量級;包括原有投資者追加進場的資金;也可能包括套現減持A公司轉而投資B公司,轉化出的增量資金。此外,市場中不僅有減持,還有來自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等的增持和上市公司自身的回購。近日,多家上市公司發佈重要股東增持計劃或自身回購方案,還有上市公司或股東完成前期回購、增持計劃後,隨即發佈新的預案。

  正如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所言,資本市場是一個內涵豐富、機理複雜的生態系統,做好資本市場工作,必須統籌兼顧投資者和融資者、上市和退市、再融資和減持、新股東和老股東、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存量和增量等關係的動態平衡,求取最大公約數。

  第三,真正決定二級市場股權和資金供求關係的,其實並不是表面上的買盤、賣盤,而是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的發展質量。

  其實,A股市場並不缺少資金,近期連續出現的日成交額逾萬億元也證明了這一點。提升A股市場對於增量資金吸引力的最佳方式就是通過IPO、重組、再融資等,增加有質量的上市公司供給;通過深入改革,建設高質量的資本市場。

  就此方面而言,去年以來,資本市場發生了很多“肉眼可見”的變化,包括註冊制的持續推進、上市公司質量和治理提升、退市等基礎制度優化、投資者活躍度提升、中介機構責任和能力建設強化、資本市場加強雙向開放、大幅提高欺詐發行以及上市公司虛假披露信息等行為的違法成本、投資者保護進一步落實等等。

  筆者認為,對於A股市場逾1.6億投資者而言,走出解禁數據“虛影”,理性、多維度判斷增減持等股東行為的基本面動因,真正感知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才是投資王道。解禁數據的高低變化實際上是一道價值投資必答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62 字。

轉載請註明: 解禁數據考的是一道價值投資必答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