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儘快建設區域性產業鏈集羣

中國應儘快建設區域性產業鏈集羣

產業鏈供應鏈的維繫是恢復經濟社會秩序的重要標誌,也是鞏固中國製造競爭優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需要。隨着國外疫情擴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際市場波動明顯、訂單交付存在風險、生產成本不斷上漲……多重因素交織,令一線企業生產運行受到較大影響。世界範圍內人流、物流、資金流受阻,來自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風險也在向國內傳導。為此,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不僅是當務之急,也面臨多重壓力,需要全面佈局、內外協同、精準發力

朱慧卿作(新華社發)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鏈顯得脆弱不堪,但這場疫情對於全球產業鏈佈局的實際影響目前尚無定論。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原因在於在中國生產的綜合成本低。

意大利《24小時太陽報》報道稱,中國主要通過減税、發行特別債券、對中小企業金融扶持、新的基礎設施投資等形式釋放資金、穩定經濟。目前多項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的供應鏈和生產鏈正在重新整合。

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全球產業鏈平衡。信息阻斷、物流遲滯,又讓原來不同地域協同生產的優勢瞬間轉變為劣勢。過大的物理距離把產業鏈分割得支離破碎,進而給全球多個行業帶來災難性的衰退。這讓人們意識到,在一些極端情況下,全球性大範圍的產業鏈分佈是不安全、不科學的。

那麼,如何既能實現產業鏈全球化分工,又能避免各種不可控因素帶來的產業鏈風險呢?比較合理的方案就是,讓這種產業分工能夠在一定地域內聚集成垂直整合的產業鏈集羣。

這種區域性產業鏈集羣是在一定地域內的全球化分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全球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區域性產業鏈集羣依然要讓產業鏈上最優秀的企業分別來生產相關零部件、半成品和集成總裝等,所獲得的產品收益仍然由各參與國的企業分享。每個集羣內的企業雖然在一定範圍的固定區域生產,但是利益卻是全球共享的。

疫情蔓延除了讓世界各國審視自身產業鏈風險外,也會造成一些疫情嚴重地區的產業鏈向疫情已經得到控制的地區轉移。這為相關區域的產業鏈結構調整提供了機遇。

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生產能力最穩定的地區和現階段全球製造業的避風港,因此也必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此外,中國市場的整體競爭力,是跨國企業投資中國的強大拉力。因此,我們應抓住既有優勢,並繼續優化產業鏈結構,提高附加值,且不斷地提質增效。在後疫情時代,中國應籌劃建設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區域性產業鏈集羣,加速推動中國由製造業大國發展為製造業強國。

同時,中國還應更加註重產業鏈金融服務的創新。疫情發生以來,很多中小企業面臨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就是資金鍊緊張。因此,做好產業鏈金融服務的傳導創新,對個體企業、區域經濟、金融穩定具有決定性作用。

建議在合適的重點地區及早籌劃建設後疫情時代的區域性產業鏈集羣,形成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的新產業生態,帶動全球產業鏈的大循環,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復甦。

產業鏈金融的創新,還應體現在積極修復和維護利於發展的供應鏈與產業生態,以在今後一段時期共同應對疫情衝擊帶來的挑戰。應系統盤點本次疫情對供應鏈、產業鏈的衝擊,並圍繞受衝擊環節或場景,縱深發展產業鏈金融,為現有問題提供合理有效的金融解決方案,修復斷裂資金鍊、創新補充資金鍊,達到積極修復維護利於發展的產業鏈生態。

我們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堅持對外開放和全球化的理念,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同周邊市場和全球市場共同完成全球化佈局。後疫情時代,國際形勢與經濟環境將依然複雜且充滿不確定性。但憑藉既有市場規模與產業鏈水平,以及高附加值化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中國依然會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國家之一。

(賈藝寧整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6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應儘快建設區域性產業鏈集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