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踩線”銀行從根兒上改掉“單戀”房貸的積習,更多支持實體經濟,需要付出更大努力。面對轉型陣痛,銀行在堅持擰緊房地產融資“閥門”的同時,還要持續優化金融資源,在適應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下,實施差別化的住房信貸政策。
素來被銀行視為“優質資產”的房地產貸款、個人住房貸款,在2020年被少數上市銀行“吃傷了”。2020年年報顯示,在38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6家大中型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佔比超過監管紅線,有3家房地產貸款佔比超過監管紅線,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和北京銀行則是兩項均“踩線”。另有青島銀行、渝農商行、廈門銀行、成都銀行等小型銀行不同程度“踩線”。
自年報披露以來,多隻“踩線”銀行股有所回調,加上此前監管部門關於“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灰犀牛’”的表態,市場擔心房地產金融風險抬升影響金融安全大局。但同時也要看到,“踩線”的銀行數量不多,部分中小銀行仍有剩餘房貸額度,監管部門給的過渡期限較長,不利影響有限,無礙當前金融安全大局。儘管如此,我們仍須臾不能掉以輕心。
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從房地產業的資金供應端降槓桿,為中資商業銀行設定了房地產貸款餘額佔比、個人住房貸款餘額佔比“兩條紅線”。受此影響,2020年年報披露中,上市銀行是否“踩線”備受市場關注。
其實,市場對加強房地產金融管理早有預期。此次為銀行劃定“兩條紅線”實行分類分層的差別化管理,賦予各地一定的調整空間,並設置較長的過渡期,既表明監管部門加強管理和調整的決心堅定、方向明確,也反映出房地產金融政策調控的成熟度明顯提升。監管部門深知把握好政策節奏和力度的重要性,既不能用力過猛,又不能疏於管理,要給銀行以充分的整改空間和時間,為市場主體形成穩定的政策預期。
企業具有逐利的天性,銀行也不例外。房地產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的期限長、息差厚,為商業銀行偏愛,在“兩條紅線”出台前受到銀行追捧情有可原。目前部分上市銀行的房地產貸款比例較高,是多年來逐漸形成的結果,少數銀行在過渡期內“踩線”,超過房地產集中度管理要求,並不等於必然違規,而是業務發展中的一個階段性表現,市場對此要有客觀的認識。
讓“踩線”銀行從根兒上改掉“單戀”房貸的積習,更多支持實體經濟,需要有耐心並付出更大努力。對大中型銀行而言,雖然騰挪空間較大,有2年至4年的過渡期,但房地產貸款體量龐大,特別是個人住房貸款每年自然回收量較多,佈局其他領域資產的整改壓力不小。部分銀行房地產貸款面臨增長“天花板”,相關銀行房地產貸款經營將更加審慎,貸款利率和條件可能出現小幅調整,甚至犧牲短期息差利益。面對轉型陣痛,銀行在堅持擰緊房地產融資“閥門”的同時,還要持續優化金融資源。
一方面,相關銀行應在適應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過程中,實施差別化的住房信貸政策,堅持“有保有壓”,保持個人住房貸款業務適度發展,不“誤傷”剛性住房需求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障房地產信貸業務資產質量穩定和量價平衡。
另一方面,銀行還應注意到“住房租賃有關貸款暫不納入房地產貸款佔比計算”等相關監管要求,深刻領會政策深意,加快發展住房租賃信貸業務,從供給端助推住房租賃市場健康發展,進一步將“房住不炒”落到實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