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春:深入把握“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和要點

  對於“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我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深入認識。

  第一,我們必須要充分認識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必須從“以外促外、兩頭在外”外向型發展戰略為主題的發展格局轉換為“以內為主、以內促外、內外聯動”的新格局。這種轉變不僅僅是國際大循環內生動力、發展格局、發展模式發生巨大變化的產物,更是中國內部主要矛盾所呈現的新現象和新規律所決定的。從歷史來看,任何一個大國要想在國際大變局中拔得頭籌、贏得勝利,必須以內為主,必須要扎穩自身的基本盤,必須在國內大循環的基礎上實現關鍵技術、核心技術、 “卡脖子”技術的全面突破,才能夠真正實現發展與安全之間的統籌。

  第二,“雙循環”發展格局必須要以滿足國內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以擴大內需作為它的戰略基點。同時,要達到這樣的幾個要求所依託的必須是以國內分工體系、以國內技術動態良性發展、以國內大循環暢通為載體,而不是將運行重心依託於國際大循環,依託於世界的技術進步,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技術進步、發達國家的市場需求以及整個政治格局之上,要把目前我們面臨的發展的主要目標放在更好的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之上。因此,“雙循環”格局是國內分工體系、國內技術發展和國內市場自我良性循環三位一體的體系,是以內為主、安全為底線的內外互動的一種格局。

  第三,“以內為主”並不意味着內循環是封閉循環。內循環本質上是開放的,並且內循環必須要滿足高質量發展,它本質上要依從於更高水平的開放,更為法治化和制度化的開放,但這種開放不是為開放而開放,而是要以內部循環的暢通、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滿足作為落腳點。因此,我們也會看到“以內為主”不僅不拒絕國際大循環,並且要求我們要以更好的、更有彈性、更為安全、更為深入的國際大循環參與作為前提、補充和有機的組成部分來進行展開。

  第四,內循環必須以突破“卡脖子”技術,全面實行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作為它的動力源。目前處於大國博弈的關鍵期、民族復興的窗口期,最為重要的關鍵是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主要來源於高水平人才的創新力以及整個技術創新和要素生產力的提升。“雙循環”不是靜止的循環,而是一種動態的循環,它不僅要滿足靜態資源配置的有效,更要滿足跨期資源配置的有效,這一點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技術創新、技術革命上的顯著制度優勢。“雙循環”新發展戰略檢驗的根本標準依然在於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在未來5年期間就體現為是否能夠有效突破卡脖子問題,實現創新驅動。

  第五,我們參與國際大循環必須以內為主,必須以內生技術發展突破“卡脖子”問題為基礎來進行重構國際合作的新平台和國際競爭力的新基礎。我們要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利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但是必須要有自身的能力、競爭力,而這種競爭力不是來源於簡單地參與國際,而是來源於內部大循環的暢通,來源於自我生產力的快速突破。當然,另一方面,新的國際大循環也要適應國際分工在新形勢特別是在國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格局、新規律下的一種狀況。因此,我們在“一帶一路”的佈局,在進出口戰略上的安排,在資本輸入輸出上的定位,在一系列的對外政策上要有一個新的定位、新的佈局,不是簡單地依託於美國市場,簡單地依託於美國技術。我們要順應目前這種全球化週期性、趨勢性、結構性的變化,在洞悉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新的佈局,通過新的國際佈局進一步助推國內大循環的暢通,進一步形成我們利用國際資源、國際市場的這種新的制度基礎、新的戰略舉措。

  所以,理解新發展格局應當從這五大方面來進行深入把握,而不是把它簡單化、片面化,甚至成為個別錯誤思潮、激進理論的代言詞。我們一定要進一步挖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強調國民生產循環體系的規律,加大對於新發展格局理論的構建和解讀,在批判各種錯誤思潮的基礎上,強化思想共識和行動的合力。

  目前大家對於“雙循環”的意義、內涵、概念已經作了很多的解析。我個人認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思想將成為“十四五”規劃的核心主導理論和主導思想。因此,下一步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怎麼落實“十四五”戰略佈局,在這個過程中,有幾個要點必須要把握住。

  第一,我們必須對於目前理論上的噪音和雜音進行準確的理論批判,防止一些錯誤思潮、激進人士利用“雙循環”來表達他們錯誤的理念。目前我們會看到在思想界和各個層面存在着以下的一些問題:新閉關鎖國論、新內卷論、新出口轉內銷論等等,要旗幟鮮明地反對這些思潮,這是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識。另一方面,我們也會看到很多人對於“雙循環”理解得很狹窄。一是把新發展格局理解為一時一地的短期應對舉措,而不是中長期的戰略,沒有理解到新發展格局是面對一些持久性問題和長期性問題所作出的新的行動綱領。這種錯誤理解很容易產生“戰略問題戰術化”的問題,簡單地把“雙循環”理論理解為凱恩斯主義的擴大內需,理解為為應對外部短期衝擊實行的出口轉內銷,這可能就理解偏了。二是把全局戰略理解成局部區域的措施。目前很多地區都在學習“雙循環”理論,很多地方領導都紛紛表態,“一定要用‘雙循環’理論加速構建本地區的大循環,使本地區經濟成為完整統一的循環體系”。這種表態表面上這是在擁護中央,但實際上卻是南轅北轍。每個地區都形成了自己的循環,中國的統一大市場就形成不了。我們必須要看到局部區域必須是國內大循環的一個部分,這是目前在學習領會貫徹“雙循環”新思想、新理論中間的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第二,戰略要有頂層設計,要有中長期和短期的戰略戰術銜接。目前很重要的一個要點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框架理論下加速理論完善和理論理解,同時推出從中長期所制定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

  第三,在短期銜接上,必須要把在疫情常態化前提下儘快實現國內經濟的復甦當成當前的一個基本要點。最近中國出口已經實現連續五個月正增長,外資實現了連續兩個月正增長,之所以能夠出現這種超預期增長,其原因就在於國內疫情和國際疫情的不同步給予了目前全面啓動內循環、構建“雙循環”很重要的戰略戰術契機。近期,我們利用國外產業鏈供應鏈的斷裂與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恢復的戰略空檔期,對本國產業鏈供應量及其彈性和韌性有一個全面的摸底、全面的考量。

  第四,要與前期戰略和前期政策對接。“雙循環”戰略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而是2008年以來順應逆全球化趨勢性、格局性的變化,中國從外向內進行轉移,進一步提升深化的產物。一是新發展格局要與新發展觀相契合,要在新發展觀裏增加安全的思維;二是要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全面疏通對接,三是必須要滿足高質量發展的幾大要點、幾大關口,把國內大循環真正做成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基本盤和核心基礎,要與他們進行對接。四是要緊緊抓住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同時要把改革開放作為這種動力源,基礎性改革依然是營商環境改善,依然是形成國內大循環,依然是打通各種“斷點堵點”的關鍵。

  第五,我們要全面啓動核心技術攻堅戰,改革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落實驅動戰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牢牢把握住創新驅動這個國內經濟大循環的核心動力源。如果我們在這上面沒有突破,沒有使生產力得到全面的發展,“雙循環”也是無本之源,無法在內部大循環提升的基礎上、關鍵技術的突破上來構建新的合作平台和新的戰略。

  第六,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以高水平開放迎接未來格局的變化。對於前期“一帶一路”建設要有所調整和佈局,必須在安全的前提條件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而不是原來的“大寫意”。金融開放也要堅持發展和安全的統籌,我們在全球的資本佈局也一定要按照新的格局和風險控制來進行。因此,新發展格局不是不要外部大循環,而是更進一步適應目前國際大循環的新衝突、新格局、新規律、新挑戰。

  這幾大方面是我們落實“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也是在下一步逐步推進的幾大步驟。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劉元春 本文是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13期)上的發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26 字。

轉載請註明: 劉元春:深入把握“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和要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