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A股一路震盪下行,創業板指再次深度回調,令不少投資者無所適從。對於未來A股市場的走向,大家都頗為關心,來聽聽萬家行業優選基金經理黃興亮的最新觀點。
一、回顧
牛年春節以來,A股市場調整幅度比較大,而且速度非常快。A股這輪迴調有幾個觸發因素,第一是基金抱團的輿論發酵;第二是港交所提高了交易費率,給投資者情緒帶來一定影響;第三是美債收益率快速上行,帶來了比較強烈的通脹預期,打擊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
過去一段時間市場的變化,首先反映的是交易過度擁擠之後,交易結構快速的打散。另外關於通脹預期,今年隨着疫苗在全球推進,新冠疫情逐步控制的預期越來越明朗,所以今年很可能是全球經濟復甦的一年。前期貨幣超發,投資者擔心宏觀和貨幣政策全面收緊,但是目前來看,中美都沒有特別明顯的動作,畢竟目前處於全球經濟恢復的初步階段,復甦的強度、通脹的變化,仍然有待觀察。
其實,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A股的情況,會發現今年尤其是在去年疫情影響的低基數之下,大量A股上市公司有望表現出強勁的業績增長,很多公司是有基本面支撐的。當前由於擁擠的交易結構被打散,很多抱團股下跌了30%左右,是一個不小的調整,短期來看它們估值過高、交易擁擠的風險已經大幅下降。
二、展望
展望未來,今年市場本身就有一定的均值迴歸壓力,但我們認為出現系統性、持續大跌的幾率相對比較小。一方面,銀行、地產等權重板塊相對平穩,位置不高。另外一方面,市場的槓桿水平也不像2015年時那麼高。所以在短期急速下跌之後持續回調,我們認為概率是比較小的。往後看市場可能更多是呈現結構性機會,除非出現惡性通脹。
從關注的板塊來説,我們認為可以分幾類資產來看,
首先,基金抱團股中,對於增長相對緩慢,但估值溢價較多的企業,我們認為未來風險較大,會選擇規避。基金抱團股中還有一些成長性比較強的公司,尤其是科技成長類企業,過去一段時間跌幅比較大,消化了一定的估值,後續表現主要就取決於成長性的驗證。如果能夠兑現這種快速成長,後續有望表現較好。
第二類是處在活躍增長階段的公司,它們需要一個更加有力的業務變化、業務擴張,來支撐長期的預期。
第三類是低估值的資產。站在中短期角度來看,無論從交易結構,還是疫情後的經濟復甦角度,它們的表現有望較好,也有望給投資者帶來一定的絕對收益。但它們是否會成為新的抱團板塊?我們認為概率還是比較小的。
三、應對
我們總體上是遵循長期成長策略,去尋求那些長期增長空間大的成長股。這裏面很多公司往往處在比較活躍的發展階段,有一定不確定性,但是它未來潛在的可能性也很大,這是我們主要的着眼點。我們相信每個時代最好的投資機會往往藴藏在時代的變化之中,從現在來看,去尋求科技創新方面的突破,解決被卡脖子的局面,能夠幫助我們向未來走得更遠。所以過去兩年,我們對於半導體、雲計算、人工智能、醫藥、醫療技術等領域都保持着密切的關注,其中有很多細分領域空間非常大,而且有很多中國公司剛剛成長起來,份額正在不斷擴大。我們期待這些細分領域能夠走出一批世界級的中國公司。
以大家比較關注的計算機和半導體等行業來看下。在過去一年中,計算機軟件行業受疫情影響較大,特別是前三季度業績和股價都處於相對低谷,四季度的時候才逐步恢復。今年這些相關的計算機應用公司,業務本身會有一個自然恢復的過程,因為它在經濟發展中屬於後周期部分。另外,受益於雲轉型、以及自主可控等需求推動,今年無論是業務的增量,還是利潤表的變化應該都會比較好。
半導體行業,從去年來看整個板塊的景氣度較高,因為在疫情影響之下,推升了很多終端產品的需求增長,比如新能源車拉動了整個汽車半導體的需求增長。今年行業裏公司的業務仍然非常飽滿,有兩個原因,一是在過去很多年晶圓代工環節沒有擴充產能,特別是成熟產品的產能,所以在各種智能終端產品越來越豐富的環境下,出現了普遍的缺貨。當前來看,增加產能可能還需要一定時間,比如最快在三季度可能會看到產能的爬坡,真正形成量產可能要到年底甚至到明年初。第二個原因是,在這一輪缺產能的情況下,歐美公司都優先供應各自國家的企業,對於中國的需求沒法及時響應,所以國產替代的趨勢在不斷增強,這帶動了一批本土公司的發展。所以從這兩個方面來看,都是很有利於行業中公司的發展。
總的來説,我們持續看好半導體、雲計算、人工智能、醫藥、醫療技術等方向,會相對淡化短期市場的博弈,主要關注企業的長期成長和變化,尋找價值的增量。
(文章來源:萬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