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小米集團要進入電動汽車製造行業的消息引發了多方猜測,資本市場也因此聞風而動,截至2月19日收盤,小米港股最高漲幅一度達到12%,最終將小米股價抬升6.42%,報收30.65港元,公司市值增加500多億港元,收盤時達到7722.8億港元。
不過,就在今天傍晚,小米集團發佈公告表示,集團一直關注電動汽車生態的發展,並就相關行業態勢進行持續評估及研究,就電動汽車製造業務的研究,還沒有到正式立項階段。
科技公司造車 有機遇也有風險
雖然小米造車消息被否認,但近年來,互聯網公司擁抱汽車行業的熱度也在不斷提升。那麼,科技公司造車究竟有着怎樣的吸引力呢?
近年來,百度、阿里、蘋果等科技公司在汽車領域的活躍度越來越高。先是百度、富士康分別聯合吉利造車,“上汽+阿里”打造的智己汽車在2021年1月發佈。有報告預測,到2025年,全球汽車市場智能汽車的滲透率將提升到60%。屆時,中國市場的智能汽車滲透率將達到75%。專家表示,科技公司造車是趨勢,但也應看到,機遇裏面藴含風險。
全國乘用車聯合會秘書長崔東樹:互聯網造車或者自動駕駛體系的發展,應該首先建立在一個龐大的社會環境體系支撐之下,比如我們道路的路網設施以及5G的發展等,都需要一個相對比較長的過程才能實現。總體來看,發展的進度並不會像我們預期的那麼快,尤其是谷歌、蘋果等這些國外的互聯網公司在造車方面、在智能駕駛方面的線路並不是很順暢,它們的發展面臨很多問題,所以我們要有一個足夠清醒的認識。
來源: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