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服務不能重面子輕裏子
銀行服務又衝上了熱搜,這次還是因為爭議——微博上一位擁有180萬粉絲的博主與上海銀行虹梅支行陷入了爭執,雙方各執一詞,前者説自己在銀行遭遇了不好的服務體驗,並取走500萬元現金轉存至其他銀行;後者則回應稱,網點人員並未違反該行的服務要求。
爭議的最終結論有待進一步調查後得出,但此次事件引發的“圍觀”卻值得分析與深思——為何一提及銀行網點服務欠佳,總能引起較多網友的共鳴?
銀行服務真的沒有改進嗎?客觀説,近年來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的推動下,銀行服務已取得了長足進步。多家銀行都已對網點進行了智能化改造,增設各類自助設備,提升服務效率。有些銀行還專門開設了智能網點、5G網點,服務範圍也從金融領域延伸至生活場景,如辦税、工商執照制證等。
但需注意,升級硬件只是扮靚了“面子”,真正彰顯服務質量水平的是“裏子”,即銀行服務人員的理念、態度、行為。試想,如果沒有服務人員的引導、幫助,恐怕少有客户能夠獨立完成自助機具的全部操作;提到“遠程協同智能櫃員機”“實時制卡智能櫃員機”,恐怕少有客户能夠準確説出它們的具體用途。機器是冷的、技術是硬的,仍須通過人的優質服務才能將其轉化成一次次温暖的體驗。
目前銀行缺的恰恰就是服務的温度,這是銀行接下來亟需修煉的內功。服務人員要明白三件事。第一,客户與銀行之間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對稱,客户處在被動方,銀行有義務為客户解惑答疑;第二,客户為銀行增加了存款來源、創造了各類收入,客户至上;第三,銀行屬於服務行業,必須要有“端盤子”精神,服務人員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客户能夠用腳投票,要用優質的服務將客户留住。
不少服務人員做不到以上三點,反而拿自己當“甲方”。筆者不久前去某國有大行辦理業務,按照櫃員提示簽完了所有的單子,隨即離開。怎料五分鐘後,櫃員打來電話,要求筆者立刻返回網點補一個簽名。原來,因這位櫃員工作疏忽而少讓筆者簽了一份文件,但銀行規章制度很嚴,缺少客户簽字無法交差。但筆者此時已驅車前往另一地點,於是和櫃員商量能否兩個小時後回去補籤。但櫃員強硬的態度大大出乎筆者意料。這裏不禁要質疑,明明是銀行的工作失誤,哪裏來的底氣強制客户無條件配合補缺?
因此,銀行提升服務質量的工作應該常抓不懈。為了真正改進“裏子”,接下來,銀行要重點做好兩門功課。一是要端正態度。普通業務客户也是衣食父母,是銀行利潤的穩定器,客户為銀行帶來價值,銀行為客户提供服務,這屬於商業行為,屬於銀行本就應該做好的事情。
二是要加強內控。目前多家銀行已有“神秘人”制度,即總行不定期派專人赴各個網點暗訪,查找服務短板與漏洞。在此基礎上,銀行還應繼續強化對各網點的考核,讓優質服務成為績效指揮棒之一。(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