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網站:“拉黑”中國企業終將損害誰

中紀委網站:“拉黑”中國企業終將損害誰

美國當地時間1月14日,美國國防部將9家中國企業列入所謂“與中國軍方相關”的黑名單中,其中包括手機制造商小米及飛機制造商中國商飛。同一天,美國商務部以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將中海油列入“實體清單”,將北京天驕列入“軍事最終用户”清單。

“拉黑”將對中國企業產生什麼影響?美國濫用國家力量無端打壓中國企業主要手段有哪些?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

美方“拉黑”行為對小米等中國企業直接影響有限

目前,小米公司在香港上市,在被美國列入所謂“涉軍黑名單”後,其1月15日股價開盤暴跌超11%,市值蒸發了800億港元,縮水至7400億港元左右。

1月15日午間休盤後,小米在港股發佈公告稱,該公司“一直堅持合法合規經營,並遵守經營地的相關法律法規,其服務和產品皆用於民用或商用”。小米表示,公司正在審視該事件的潛在後果,以便全面理解其影響,將會適時發佈進一步公告。

“小米被列入所謂‘涉軍黑名單’,與華為被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不同。”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崢介紹,“實體清單”是以“與中國政府有直接聯繫”為由,禁止美企與名單上的中企合作,相關公司從美國供應商那裏接收貨品時,必須從美國商務部申請許可證。而根據特朗普政府最新修改的行政令,被列為“中國軍方擁有或控制”的企業,美國投資者將被要求剝離這些企業的證券。

“‘拉黑’小米主要是阻礙美國投資者投資小米,並不影響美國公司向小米出售設備和材料,因此不會影響小米的供應鏈。”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沈逸分析,阻礙投資可能導致小米損失一定流動資金,但對其直接影響有限。

與小米一同被列入所謂“涉軍黑名單”的中微公司回應稱:“上述情況對本公司生產經營沒有實質影響,本公司目前進出口業務情況一切正常。”

1月15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答記者問時表示,特朗普政府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國家力量,一再無端打壓中國企業,中方對此堅決反對。美方有關行徑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其一貫標榜的市場競爭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干擾中美之間正常經貿和投資合作,打擊外國企業在美投資的信心,也終將損害美國企業和投資者的利益。這是美國一些人損人不利己的又一例證。

同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在其官網發表談話指出:“小米、商飛等中國知名企業,從事家用電子和電器、民用飛機相關業務。美方指稱上述企業支持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對其實施限制措施,沒有任何規則基礎,沒有任何程序公正,違背市場經濟基本規則,擾亂國際金融市場秩序”。

此前在1月10日,紐約證券交易所摘牌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香港)公司三家中國電信企業。趙立堅在公開回應時表示,美方打壓行為對中國相關公司的直接影響相當有限,最終損害的將是美國國家利益和形象,以及美國資本市場的全球地位。

六類手段無理打壓中國企業,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霸凌主義本質顯露無遺

近年來,美國對中國企業不斷施加制裁,通過各種手段限制中國企業發展。

2020年4月,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發佈的報告《中美競爭中的新武器庫——脅迫性經濟措施》透露,美國近年來所採用的強制性經濟措施包括六類:關税、出口管制、對中國的投資限制、金融制裁、限制與中國相關產品的進口、執法工具。

“這套措施可用於一系列廣泛的美國政策目標,包括經濟目標、外交政策目標以及維護美國的技術優勢。”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孔元介紹,關税方面,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開始對大約三分之二從中國進口的美國商品徵收新關税,平均關税率從3.1%上升到約21%;出口管制方面,因擔心中國正從美國公司獲得技術,通過了《出口管制改革法案》,並大幅擴大商務部實體清單使用範圍;金融制裁方面,2017至2019年對至少118名在華個人和公司實施制裁;限制與中國相關產品的進口方面,過去兩年,美國嚴格限制在電信網絡中使用華為和中興生產的設備;執法工具方面,美國開始越來越多地部署執法工具,重點關注中國違反美國法律的行為。

李崢認為,將中國企業列入美國商務部產業安全局“實體清單”及國防部所謂“與中國軍方相關”黑名單,是美國使用頻繁的兩種打壓制裁手段。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14日,僅被美國商務部產業安全局列入“實體清單”的中國大陸實體就有381個。而所謂“與中國軍方相關”黑名單,在此前21年從未使用過,2020年卻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海康威視等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其中進行打壓。

李崢對近年來美國當局打壓制裁的中國企業進行了梳理:“大致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具有相當戰略價值的企業,比如華為,在很多情況下他們甚至願意犧牲一部分經濟利益來實施打壓;第二類是以抖音為代表對美國相關企業衝擊比較大的;第三類是美國認為與中國軍方、中國國有經濟有密切關係的。”

由於對中國企業的打壓是基於特定的政治和戰略目標,因而“國家安全”就成了屢試不爽的理由,美國商務部、財政部、國防部等部門通力配合,濫用國家安全名義,行無理打壓之實。“往往不是有什麼法律法規,根據這些法律法規來進行制裁和打壓,而是為了實現打壓的目的,對法規進行主觀的適用和解釋。”沈逸説。

“對美國來説,‘國家安全’是個百寶箱,什麼都能往裏裝。”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慶四直言,中國企業基本不能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制裁和打壓這些企業毫無公平可言,究其根本,就是在大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霸凌主義之道,以維護其利益。

美國竭力打壓中國企業,並不能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行穩致遠的基本面

“中美經貿摩擦、美國竭力對中國高科技企業進行打壓,經濟、高科技、教育領域等的脱鈎,試圖顯著削弱中國在技術進步方面的‘後發優勢’,並努力將中美技術差距鎖定,這些手段並不能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行穩致遠的基本面。”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張曉濤説,即使疊加新冠疫情影響,中國經濟仍表現出強大韌性和綜合競爭力,2020年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外貿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過去一年,中國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談判,加快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積極探討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的可行性,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並進一步與歐盟開展自貿協定磋商。

“構建新發展格局,國內國際雙循環空間很大。比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數仍處於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階段,亟須藉助國際社會資本與技術推動本國經濟發展,同時兼具廉價而又豐富的勞動力與巨大的市場容量,可以利用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其實現工業化的跳板,實現與中國產能合作的互利共贏。”張曉濤説。

杭州市律協互聯網信息專業委員會委員魏宏巖注意到,特朗普雖未連任成功,但其任內通過的《外國企業問責法案》《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2018》等法律和眾多行政命令中針對中國的歧視性規定,是中國公司在美國投資或籌集資金時設置的障礙。

“在這些法律或行政命令仍然有效或未被推翻的情況下,中資企業赴美投資或籌資前必須做好法律適用功課,全面合規評估各種因素,制定預案,防範法律風險和政治風險。”魏宏巖説。

張曉濤注意到,二戰後日本產業遭受美國一連串“衝擊”卻不斷成長,這些衝擊包括停止美元與黃金兑換的“尼克松衝擊”“日美貿易摩擦”“日元升值”等等,每一次衝擊都致使日本產業採取行之有效的調整策略,進而提升了產業競爭力、強化了國家競爭優勢。“借鑑國際經驗,以警戒與審慎態度應對外部壓力,每一次衝擊反而成為創新的有力誘因。”

業界人士提醒,儘管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但還是應當對全球化和多邊主義保持足夠信心。

“15世紀地理大發現以來,經濟全球化從最初的涓涓細流不斷匯聚成席捲全球的滾滾浪潮,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演進的必然結果,其發展趨勢不可逆轉。”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説:“像堂吉訶德一樣揮舞長矛反抗,這是違反歷史規律的,註定不可能取得成功。”

“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對於世界經濟復甦極為重要。對中國而言,簽署 RCEP就是向全球宣告對外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對外開放的步伐將越來越快。特別是,RCEP充分考慮了不同發展階段經濟體的特殊情況,更具包容性和互惠性,這將為多邊自貿機制的構建提供經驗,加速其他多雙邊自貿協定的達成,為維護多邊主義和全球化做出榜樣。”張曉濤説。(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韓亞棟 薛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92 字。

轉載請註明: 中紀委網站:“拉黑”中國企業終將損害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