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高層連續發聲,釋放6大政策信號

央行高層連續發聲,釋放6大政策信號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楊志錦

編輯:曾芳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10月12日在《中國金融》發表署名文章《譜寫新時代金融信息化發展新篇章》。範一飛表示,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金融業應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大數字金融發展的步伐。

此前幾天,央行行長易綱及副行長陳雨露分別發表署名文章《金融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金融改革發展》,釋放重磅政策信號。

按照安排,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同時“十四五”開局在即。三篇文章既回顧過往,也對“十四五”做出規劃安排。

易綱表示,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就要求貨幣政策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完善跨週期設計和調節,更加註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提升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

據梳理整合,三篇文章釋放以下重大政策信號:

01貨幣政策與“潛在產出”掛鈎

關於貨幣政策,易綱表示,需要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科學把握貨幣政策力度,既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又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將經濟保持在潛在產出附近,減少經濟波動。

物價穩定是央行長期關注的目標,金融穩定是這些年新的關注點。但是,將貨幣政策和“潛在產出”掛鈎,這是一個新現象,背後隱含了貨幣政策方向的重要信號。

潛在產出一般是指潛在GDP。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實際產出和潛在產出經常會出現不一致,這種不一致被稱作產出缺口。

易綱去年在《求是》雜誌發文談到相關問題時指出,人口老齡化將導致潛在經濟增長和生產率增長減緩,儲蓄增加、消費和價格水平降低;技術進步也會導致價格水平下降,經濟全球化的程度對勞動力成本下降也有重要影響。但這些因素都不是貨幣政策和低利率所能改變的。若因寬鬆貨幣政策而降低改革和調整的動力,反而會延誤問題的解決。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近10年中國經濟增速的回落是增長階段的轉換。“2020年到2025年,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基本上在6%以下,在5%到6%之間。我們經歷的增長階段的轉換是符合規律的,下一步中國經濟潛在的增長率是在6%以下。”

如果“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是5%-6%,那麼貨幣政策一方面要使實際增速維持在潛在增長率附近,但不能指望通過貨幣政策過度刺激使經濟增速回到6%以上甚至更高。

陳雨露也表示,完善宏觀調控跨週期設計和調節,既積極支持經濟發展,又防止貨幣超發導致通貨膨脹、債務擴張和資產泡沫等問題,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長期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

中金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文朗表示,在經濟復甦動能仍存、經濟下行風險不大的背景下,短期內貨幣政策或維持中性,但由於財政支出的季節性改善,銀行間流動性或有改善。

02極端情況下中國金融網絡穩定運行可能受到嚴重影響

近期美國在貿易、科技領域發起的諸多摩擦,以及在金融領域出台限制性措施的潛在風險的上升,讓市場開始關注未來爭端向金融領域延伸的可能性。

範一飛指出,當前國際形勢錯綜複雜,新興技術層出不窮,對我國網絡安全提出嚴峻挑戰。比如外部形勢方面,中美關係複雜嚴峻、信息技術供應鏈安全存在巨大風險,極端情況下將嚴重影響我國金融網絡和信息系統穩定運行。

對此,範一飛表示,要加強金融網絡安全政策、技術、形勢等研究,打造金融網絡安全管理專業團隊,深入開展網絡安全攻防對抗演練,建設跨行業、全局性安全態勢感知與信息共享平台,構建金融網絡安全風險聯防聯控機制。

03數字金融應全面提升金融風險管理的科學性、精準性、預見性

當前,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印發《數字中國建設發展進程報告(2019年)》稱,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保持快速增長,質量效益明顯提升,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36.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7.7%。

範一飛認為,數字經濟是肌體,數字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數字經濟需要數字金融支持經濟佈局和結構優化。數字金融應及時發現有關領域的痛點和堵點,把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範一飛指出,數字經濟促使不同業務相互關聯滲透,使金融風險傳染性更強、傳播速度更快、隱蔽性更高,為此,數字金融應全面提升金融風險管理的科學性、精準性、預見性。

04金融科技引領的金融業集成創新將成為第四次金融革命的突出特徵

陳雨露認為,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賦予了金融業新的歷史責任,金融科技引領的金融業集成創新將成為第四次金融革命的突出特徵。

具體而言,金融體系能否完成支持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歷史使命,金融變革怎樣支持實體經濟創新發展,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也是我國能否從金融大國穩步邁向金融強國的關鍵。特別是需要加強問題導向,通過集成創新,綜合支持頭部創新型企業,完善科技戰略博弈過程中的融資支持和綜合金融服務體系。

此前三次革命分別是:

以現代商業銀行為特徵的第一次金融革命為第一次工業大革命提供了大資金支持;

以現代投資銀行為特徵的第二次金融革命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重構了資本基石;

以創業投資體系為特徵的第三次金融革命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締造了新的推動力量。

05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科創金融體系

陳雨露認為,考慮到我國金融改革發展的歷史邏輯和現實條件,為適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動金融業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當前仍需要關注若干重點問題。

其中一方面為,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科創金融體系。支持金融機構按科技創新生命週期規律,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加快培育形成各具特色、充滿活力、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的創業投資機構體系。多渠道拓寬創業投資資金來源。充分發揮主板、科創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和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功能,暢通創業投資市場化退出渠道。

此外,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探索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分佈式數據庫等新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安全應用,支持金融機構合理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務質量與效率。

06問題機構的股東必須首先承擔損失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需要壓實金融機構、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的責任。具體來説,金融機構要強化主體責任,地方政府要強化屬地風險處置責任和維穩第一責任,金融管理部門要強化監管責任。

其中,金融機構的職責是,一手抓服務實體經濟,一手抓風險化解,克服順週期思維,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信貸投放力度,對產品有市場、有效益、管理好但資金緊張的企業積極予以信貸支持,與實體經濟同舟共濟;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完善公司治理,加強內部管理,強化激勵約束機制,鼓勵擔當、創新和風控,對真正支持實體經濟的要加大獎勵力度。

易綱表示,當前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談及其中的經驗,其中一條為,出現重大金融風險後,問題機構的股東必須首先承擔損失,股東權益清零後依然存在缺口的,由相關大額債權人依法分攤。針對金融市場一度存在的“金融牌照信仰”“規模信仰”等問題,對於嚴重資不抵債的機構,堅決依法實施市場退出,嚴肅市場紀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20 字。

轉載請註明: 央行高層連續發聲,釋放6大政策信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