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對美元的依賴度達到了歷史新高,這一態勢將對全球經濟復甦造成負面衝擊。專家建議,長期來看要推進儲備貨幣體系改革。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對美元的依賴度達到了歷史新高,這一態勢將對全球經濟復甦造成負面衝擊。
國際清算銀行日前公佈了截至今年3月份的國際銀行業務統計數據。數據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快速升級的一季度,全球銀行跨境債權上升至33億美元。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非美國銀行對美國債權增幅達到了創紀錄的9500億美元。其中,非美國銀行機構對美國政府的債權規模較2019年底上升了2400億美元;非美國銀行機構在美聯儲的準備金規模高達8700億美元,較2019年底增加了3200億美元。
與此同時,為應對疫情衝擊造成的市場混亂,美聯儲恢復了與14家央行的美元互換額度,併為外國央行提供回購便利。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相關美元互換額度總和達到4490億美元的峯值。
上述數據部分被解讀為國際機構增持避險資產,這一避險情緒也在美元計價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得到了印證。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際銀行衍生品頭寸規模顯著增加。截至3月底,衍生品市值規模達到4.4萬億美元,比2019年12月底增長43%,為2016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
國際清算銀行分析認為,上述大量美元債權累積表明,疫情加劇了全球對美元的依賴度。然而,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分析認為,這一依賴度上升對全球經濟應對疫情衝擊並非利好。
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古斯塔沃·阿德勒、吉塔·戈皮納斯等專家發表題為《主導貨幣和匯率靈活性的侷限性》分析評論文章認為,今年上半年,受全球需求下滑、大宗商品價格暴跌、資本外流、供應鏈嚴重中斷以及全球貿易規模下滑等衝擊,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貨幣大幅走軟。這一態勢本應為上述經濟體的經濟復甦提供助力,但以美元為主體的主導貨幣定價和主導貨幣融資體系抑制了傳統匯率機制。
從國際貿易結算體系來看,當前全球多數貿易結算以美元、歐元等少數貨幣為主。短期內,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本幣貶值並不能有效提升本國出口商品價格競爭力,對本國出口和經濟的促進效果有限。相反,美元指數走強造成上述國家進口商品價格普遍上升,進而壓縮其貿易規模。
從國際融資體系來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企業融資同樣面臨美元主導的態勢。受相關資產避險需要,美元在一季度走強。這造成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內進口企業面臨雙重打擊。一方面,進口企業以本幣計價的營收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進口企業以外幣計價的債務壓力上升。因此,相關國家普遍出現美元強勢帶來的進口企業資產負債表惡化,以及隨之而來的企業再融資能力下降。
事實上,在去年8月份傑克遜霍爾央行年會上,時任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就指出了美元主導貨幣體系對國際金融貨幣體系造成的風險。卡尼有關美元主導體系減弱傳統浮動匯率機制減震作用的論述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觀點基本一致。此外,卡尼還指出美元的主導地位會加劇美國宏觀經濟走勢對其他國家的溢出效應,擁有大量美元計價債務的新興市場往往面臨資本流動極不穩定的挑戰。
卡尼在一年前作出的判斷對當前形勢發展仍有參考價值。國際清算銀行統計數據顯示,在疫情引發的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中,國際機構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跨境債權停滯不前。分析認為,全球經濟持續困難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進一步加劇各類實體對美元的需求。如果外國投資者繼續撤退,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內的非美國公司可能會面臨美元債務再融資困境進一步加劇。
如何應對這一體系化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出的答案是,短期內要認清匯率機制的短板,採取更為果斷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卡尼給出的答案是中期內要提升金融機構韌性,加強監管和完善國際金融安全網,長期來看則要推進儲備貨幣體系改革。(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蔣華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