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開局之年的“期中卷”成績已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2.7%,比一季度回落5.6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5.3%。
季度增速放緩,是否意味着中國經濟動力在減弱?答案是否定的。
需要明確的是,低基數效應遞減是重要影響因素。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去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由降轉升至3.2%,三、四季度GDP增速分別為4.9%和6.5%。基於去年基數“前低後高”的事實,今年季度同比增速大概率是“前高後低”。
科學分析形勢、把握髮展大勢,需要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當前全球疫情和國際環境複雜嚴峻,準確把握我國經濟形勢和基本走向,既要觀其形更要察其勢,既要縱向比也要橫向比,既要看同比增速,也要結合兩年平均增速、環比增速、結構優化、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等指標綜合研判。
總體來看,今年以來,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宏觀政策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主要宏觀指標處於合理區間,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態勢,世界銀行等多個國際機構上調了中國經濟全年增長預期。
從兩年平均增速和環比增速來看,上半年GDP兩年平均增長5.3%,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二季度兩年平均增長5.5%,比一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環比增長1.3%。這説明,中國經濟增速正持續恢復,逐季加快。
從主要經濟指標來看,我國經濟不僅保持了生產供給率先增長的基本格局,而且呈現出市場需求跟進恢復的良好態勢,經濟循環逐步暢通,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上半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9%,比一季度上升4.9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1.7%,高於資本形成總額42.5個百分點。在投資方面,強動能的高技術投資、補短板的社會領域投資和反映市場活力的民間投資增長都比較快。出口方面,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創下歷史同期最高水平,自去年6月起連續13個月實現同比正增長。
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看經濟不能只看增長率,而是要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結合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的指標來觀察,中國經濟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的態勢明顯。比如,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05.0%、69.8%、48.1%,兩年平均增速均超過30%,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茁壯成長。隨着一系列助企惠企政策落地見效,上億市場主體享受到更多政策紅利,企業預期和效益不斷改善。
更要看到,儘管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複雜變化,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我國發展具有的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沒有變。
今年,我國把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設定為6%以上,不僅考慮到當前經濟增長是恢復性的,要進一步鞏固發展基礎,還考慮到同明年、後年的目標平穩銜接。上半年經濟的持續穩定恢復為下半年經濟運行打下了較好基礎,但在堅定信心的同時我們也要正視困難。當前,國內外環境依然錯綜複雜,主要經濟體寬鬆政策外溢影響加大,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較多,國內需求穩步回升受到制約,部分服務業和小微企業恢復偏慢,特別是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抬升企業成本,就業結構性矛盾繼續顯現,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
2021年經濟工作已進入下半程,面對經濟恢復過程中的現實情況、新老問題,要堅持常態化疫情防控不放鬆,兼顧當前和長遠,用好穩增長壓力較小的窗口期,凝神聚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通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堵點,持續鞏固“穩”的基礎、積蓄“進”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線。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同時增強前瞻性精準性,加強區間調控,堅持就業優先。大力助企紓困發展,着力釋放內需潛力,固本培元,穩定預期,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使經濟在恢復中達到更高水平均衡。(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