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什麼信號?央行例會罕見提及房地產,地產股應聲大漲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財經

9月28日上午的A股市場總體平穩,截至午間收盤,滬指漲0.53%報3601.66點,深成指漲0.14%,創業板指微漲0.03%;兩市合計成交6576億元,北向資金淨流入48.5億元。

房地產板塊罕見拉昇走高。截至午間收盤,金科股份、保利發展、金地集團、招商蛇口、萬科A等多股大漲。

房地產板塊罕見大漲

房地產板塊今日突然大漲,深交所發佈的房地產指數(399241.SZ)漲幅超過5%。

A股市場昔日的四大地產龍頭股“萬保招金”悉數大漲。萬科A大漲,截至午間收盤,漲9.09%,總市值2428億。保利發展盤中漲幅也一度超過9%,截至午間收盤,漲6.89%,目前總市值超過1600億元。招商蛇口盤中漲幅一度超過8%,截至午間收盤,漲7.53%,總市值在1029億。金地集團盤中一度漲超8%,截至午間收盤,漲7.69%,總市值518億。

圖片來源:Wind

其他地產股中,金科股份、鐵嶺新城盤中一度衝擊漲停。新城控股、廣宇發展等也漲幅居前。

此外,港股的融創中國漲超17%,中國恆大漲近5%。

央行: 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9月27日消息稱,貨幣政策委員會2021年第三季度例會於9月24日召開,會議分析了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

會議明確了貨幣政策總基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發現,與二季度例會相比較,本次會議對貨幣政策的表述出現了新增內容。例如“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堅持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另外,本次例會最引人注目的亮點是:央行針對樓市提出了“兩個維護”的新説法。會議明確提出,要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維護住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六個核心要點

1、維護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維護住房消費者的合法權

2、在分析經濟形勢的時候,使用了“要加強國內外經濟形勢邊際變化的研判分析,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防範外部衝擊”的説法

3、搞好跨週期政策設計,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

4、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

5、落實好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延期工作

6、有序推動碳減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

機構:建議優先選擇行業龍頭

據證券時報,對此,中信建投證券指出,此次例會央行新提出“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維護住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以及“支持銀行補充資本,提高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金融風險的能力”。實際上這兩句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按照最新的統計,個人住房信貸業務佔商業銀行貸款的比重約為19.7%,同時,居民部門的貸款約有75.9%流向房地產市場,顯示銀行、居民、房地產企業在金融風險領域的深度綁定。

目前,房住不炒的總基調下,居民端限購、限貸,金融機構端壓降房地產業務比例,企業融資端推出三道紅線政策都對房地產市場產生了明顯影響。在持續的政策調控下,房地產企業的融資能力明顯收緊,銷售、拿地乃至價格的下行趨勢比較明顯。因此,邊際上微調房地產政策,為錯殺的優質房企提供融資的窗口期、為保交付的項目提供融資支持、為首套房和合理置換的居民購房需求提供融資幫助都值得後續關注。

興業證券表示,結合9月銀保監會發言人“督促銀行機構在貸款首付比例、利率等方面對剛需羣體進行差異化支持”,以及媒體報道廣佛區域一些銀行情況,RMBS發行大幅增加等。滿足剛需按揭可能是未來政策邊際變化最重要的點。

平安證券亦指出,對比來看,通過放寬按揭助力銷售回款,作用或相對更大,如放寬按揭貸款審批條件、縮短按揭貸款放款週期等(目前新房放款週期普遍3-6個月,二手房更長),將帶來行業整體銷售回款端資金改善,利於保障剛需合理的住房消費。放寬房企融資雖有望緩和行業流動性,但出於資金安全考量,金融機構或更傾向與資金本就相對充裕的國企、財務優質民企合作,而具有真實紓困需求民企則較難受益。

該機構認為,近期地產產業鏈出現大幅調整,但短期行業陣痛期有望加速房企優勝劣汰,未來“倖存”房企無論經營、財務將更加穩健,擁有品牌、管理、融資等優勢的房企有望持續享受更高利潤率水平。

投資方面,由於行業流動性擔憂尚未消除,短期建議優選財務穩健、現金健康、銷售高增的行業龍頭,如金地集團、保利地產、萬科A、招商蛇口等;中期來看,若後續個別房企信用風險逐步釋放,關注財務狀況好轉,具備估值彈性的潛在“倖存”房企,如金科股份、融創中國等。物業管理方面,考慮行業空間廣闊、自主發展強化以及具備抗週期屬性,看好中長期發展,建議關注綜合實力突出、關聯房企發展穩定的物管龍頭,如碧桂園服務、保利物業等。同時建議關注融資端緩和帶來的地產上下游產業鏈修復機會。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券商中國、證券時報、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每經網、公開資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