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奢侈品買到即賺到?法院提醒當心“理財”變“離財”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財經

新京報訊(記者 左琳)不少關注奢侈品理財的人,往往被奢侈品所謂的“保值”“收藏”“理財”等標籤吸引。10月29日,新京報記者獲悉,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以典型案例,提示消費者在面對奢侈品時,需保持理性,適度消費,合理投資。
 
2019年5月,謝先生通過某二手交易網站購買勞力士手錶,並結識了自稱名錶交易商的田某。田某向他透露,自己從事名錶商業代購,有可靠的低價正品購買渠道,邀謝先生共同參與名錶交易,從中賺取差價。雙方互添微信,通過頻繁聯絡,不久就以“好友”相稱,隨後田某便向謝先生介紹名錶代購“生意”,承諾交易成功後支付定額利潤。
 
二人於2019年7月29日、8月13日、8月19日分別交易三筆。在三筆交易中,田某均以較低價格向謝先生出售名錶,謝先生則通過高價轉售從中獲利,並對田某產生足夠信任。之後,田某向謝先生提出兩筆大額“勞力士”手錶交易,金額共計50餘萬元,在謝先生支付全款後,便以各種理由推脱不發貨,且拒絕向對方退還購買錢款。此時謝先生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並報了警。後田某因涉嫌詐騙罪被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目前,案件尚在進一步偵辦中。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南磨房法庭法官徐可卉提示,在購買奢侈品時,消費者要量力而行,購買前先看看自己的“財力”,切勿因一時興起而衝動消費;一定要在品牌專賣店等正規渠道選購,並保留好交易記錄;針對奢侈品的投資理財,切莫浮於表面,而要了解理財產品的特質,譬如在購買手包前,要了解其材質、色澤、鑑別方式、市場飽和度、市場熱度與升值潛力等,很多奢侈品只有珍稀限量款才能在保值中升值。因此,消費者要在購買商品前做足功課,絕不能隨波逐流,陷入理財誤區。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