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記者班娟娟)開年國民經濟成績單3月15日正式出爐。基於經濟因素、政策因素和基數效應共同作用,1-2月,工業、消費、投資、進出口等多項宏觀數據“開門紅”,同比指標實現兩位數增長。業內指出,開年以來,國民經濟保持恢復性增長,經濟企穩回暖信號強烈。市場預期和信心也在增強。展望全年經濟走勢,不管從經濟恢復態勢來看,還是從要素支撐、政策支撐來看,中國經濟有基礎也有條件延續穩定恢復態勢,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1-2月份國民經濟保持恢復性增長,積極因素繼續增多。受2020年同期基數較低等因素影響,主要指標同比增速較高,扣除基數影響,主要指標增勢平穩,宏觀指標處於合理區間。
“1-2月經濟保持良好態勢,供需兩端均有不俗表現。”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就地過年”使得工業生產淡季不淡。在內需方面,就地過年對消費的影響較預期更為樂觀,體現國內需求的強勁恢復韌性,是對工業生產的重要支撐。外需向好是有力支撐,就地過年利於訂單加速交付。
數據顯示,工業生產快速增長,並好於市場預期。1-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1%,比2019年1-2月份增長16.9%,兩年平均增長8.1%,為近年來同期較高水平。
“工業生產的超預期增長,一方面由於國內經濟穩步復甦向好,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動PPI加快回升,企業盈利修復加大生產力度;另一方面,近期海外經濟體復甦勢頭較強,帶動出口需求增加帶動製造業生產加快。”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表示。
“三駕馬車”即消費、投資、外需也都不同程度向好。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3.8%,比2019年1-2月增長6.4%,兩年平均增長3.2%;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同比增長35.0%,比2019年1-2月增長3.5%,兩年平均增速為1.7%;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2.2%,其中,出口增長50.1%。
對於同比指標呈現大幅增長,劉愛華表示,這是經濟因素、政策因素和基數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她指出,去年二季度以來,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持續顯現,經濟持續穩定恢復。此外,外部需求有所改善,主要經濟體制造業景氣度回升,帶動我國出口快速增長。就地過年則對工業生產起到提振作用。另外,從統計上看,上年同期基數跌落影響較大。
同時,創新動能穩步增強。新產業快速增長,1-2月份高技術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13%,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0.2%,均明顯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8.1%的增速。新業態增勢較好,就地過年帶動了網上購物快速擴張,1-2月份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0.6%。新產品也在不斷成長壯大,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新產品的產量兩年平均增速達到30%以上。
展望全年,業內表示,不管從經濟恢復態勢來看,還是從要素支撐、政策支撐來看,中國經濟有基礎也有條件延續穩定恢復態勢,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劉愛華分析稱,從趨勢上來看,今年1-2月主要指標延續了2020年二季度以來的穩定恢復態勢,為整體經濟持續恢復奠定了堅實基礎。從要素支撐看,中國經濟的物質基礎比較雄厚、產業體系完整、市場空間廣闊、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日益彰顯。從政策支撐看,今年政策將保持延續性,不急轉彎,根據具體形勢變化進行調整完善,促進經濟基本盤的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指出,當前國際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要進一步鞏固經濟基本盤,推動經濟持續穩定恢復。
劉愛華坦言,目前主要指標處於恢復性增長進程中,但還存在行業之間、領域之間不平衡現象。消費方面,接觸性消費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餐飲消費尚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投資方面,高技術產業投資、社會領域投資增長較快,但製造業投資恢復較慢。
温彬認為,下一階段,要繼續大力提振內需,鞏固經濟復甦基礎。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保障重點羣體就業,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繼續調動各類資金,用好專項債,加大對“兩新一重”等的支持力度,擴大有效投資。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用好減税降費、直達政策、結構性政策等繼續為市場主體紓困,進一步加大對薄弱環節的補短板力度。
劉愛華表示,針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在消費上需要繼續在擴大內需上加力。一是提高消費能力。二是改善消費環境,提振居民消費信心。三是全面促進消費。提升汽車、家電等大宗傳統消費,培育包括網購在內的新型消費,發展健康、文化、旅遊等服務類消費。
對於小微企業面臨的生產經營困難,劉愛華指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針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做了各種各樣的制度安排,包括鼓勵資本向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流動,促進融資成本的下降。“相信隨着經濟持續穩定的恢復,經濟循環的暢通,在各種政策的支持下,小微企業一定能夠渡過難關。”劉愛華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