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股估值承壓 資產質量成隱憂
(原標題:資產質量成隱憂 銀行股估值承壓)
“銀行股破淨是常態,基本面和估值高度不匹配,這也是基本的現實。雖然今年以來,對中小銀行的利好政策頻頻出台,但是二級市場的反應並不理想,大部分銀行的股價不升反跌。”7月10日,華南某公募基金經理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在上兩週金融股高光時刻,銀行股一度被寄予厚望。
7月13日,上證指數繼續上攻,但是銀行股這次跑輸大盤。
當日,上證指數收漲1.77%,銀行指數僅上漲0.16%,漲幅靠後。截至收盤,36只A股上市銀行中,有13家下跌,漲幅超過1%僅7家,上漲最大的是張家港行,也僅為3.63%。
“週末銀保監會提到銀行今年要加大計提撥備,充實資本,意味着銀行可能因為撥備增加而導致盈利水平下降,之前的低PE估值優勢或許難以延續。這對於銀行板塊來説是利空。”7月13日上午收盤後,廣州某私募執行董事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7月13日盤中,銀行板塊一度翻綠,午後才上漲。
7月11日,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提到,當前,我國銀行業保險業整體運行穩健,風險可控,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提升。但也必須看到,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潛在風險依然較大,要保持清醒,冷靜研判,未雨綢繆。
這被外界解讀為,監管層在為銀行股“降温”。
實際上,即便上半年銀行業是少數保持正增長的行業,但銀行股基本在整個A股市場上處於墊底狀態。
截至6月30日收盤,上半年上證指數跌2.15%,深成指漲14.97%,同期銀行板塊整體跌14.48%,跑輸大盤。
進入到下半年銀行板塊一掃上半年的陰霾,7月1日中證銀行指數大漲1.83%。隨後2個交易日,銀行板塊保持上攻,成交量翻倍。
但是,7月10日、13日接連兩個交易日,銀行股的表現不甚理想。截至13日收盤,破淨的銀行依然達到25家。
“銀行股破淨是常態,基本面和估值高度不匹配,這也是基本的現實。雖然今年以來,對中小銀行的利好政策頻頻出台,但是二級市場的反應並不理想,大部分銀行的股價不升反跌。”7月10日,華南某公募基金經理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銀行股不受“待見”
自從今年疫情以來,市場對於銀行板塊並不看好。但是數據顯示,上半年,銀行業是少數保持正增長的行業。比如,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速為-6.8%,但銀行利潤實現6%的正增長。
根據央行發佈的國內銀行家調查統計結果看,二季度銀行業的景氣程度為63.9%,環比一季度提升5.6個百分點。
儘管如此,銀行股似乎不受外界“待見”。
具體看,今年上半年36只銀行股全線下跌。其中,西安銀行、青農商行跌幅接近30%,另有7只銀行股跌幅超過20%。
截至6月30日,銀行板塊市淨率僅為0.62倍,處於歷史低位,8成左右的銀行股破淨。僅寧波銀行 、招商銀行 、紫金銀行、常熟銀行市淨率在1倍以上;華夏銀行更是創市淨率歷史新低,僅有0.44倍,該行長期處於破淨狀態。
7月13日,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夏風光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從靜態來看銀行板塊的估值確實很便宜,但是市場資金的邏輯不在這裏。一是動態看銀行的經營壓力很大,有實體讓利1.5萬億元的因素,也有宏觀經濟下滑對銀行不良率的拖累,銀行是高槓杆經營,對宏觀經濟的好壞反應非常敏感;二是除個別零售業務出色的銀行外,不少銀行的內生資產質量讓人擔憂,其盈利僅僅在賬面上體現。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自疫情以來,政策層面對銀行利好不斷。比如,近期國務院會議提出安排一定額度的專項債來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中小銀行的流動性寬鬆、撥備達標要求放鬆、資本補充門檻降低等。
但事實上,無論是利好還是利空政策,對銀行的影響或許並不大。
6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向企業合理讓利,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
第二天開盤後,銀行股集體快速重挫,但隨後銀行股集體上拉。截至收盤,寧波銀行、招行收跌1%左右,不少銀行還強勢翻紅。
7月13日,深圳某私募投資總監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市場對銀行股擔憂的一個點是,其不良率的真實性。銀行與整體經濟環境是同步的,也有周期,壞賬有一定的滯後性。“銀行的信貸週期滯後,比如疫情對銀行的影響可能不會馬上體現出來,有可能是明年半年報、甚至年報中才體現。”
7月11日,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3.6萬億元,比年初增加4004億元,不良貸款率2.10%,比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78.1%,比年初下降4個百分點。
“一些銀行、企業和地方政府不願主動暴露不良,有的甚至故意粉飾和隱瞞。總的來説,當前不良貸款並未充分暴露,存在較大上升壓力。”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
中小銀行領漲
進入7月之後,銀行板塊畫風突變,僅用四個交易日就收復今年以來的跌幅。而受“國家隊”開始減持操作等消息影響,7月10日銀行股回落,13日小漲。
具體來看,7月6日,銀行股成為A股“最靚的板塊”。據Wind數據顯示,銀行指數當日迎來“高光時刻”,漲幅達9.02%。36只銀行股中,23只實現漲停封板,29只漲幅超過9%。
據同花順數據,6日,銀行板塊主力資金淨流入46.57億元,穩居行業板塊第一,約為位於第二的有色冶煉板塊資金流入量的2倍。
7月7日,銀行板塊回調。但是8日,繼續上漲,板塊整體漲幅依然達1.92%。當天,36只A股上市銀行中,共有28只上漲,其中無錫銀行漲停,青農商行、浙商銀行、江陰銀行的漲幅超過5%。
光大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峯認為,本輪金融股上漲主要是交易面因素髮揮作用,重要點在於現階段相對收益基金金融股持倉較低、各類消息面疊加共振、相對低估值高分紅,在過剩資金下推動板塊輪動。
7月10日,隨着監管曝光場外融資平台及社保基金擬進行減持操作後,銀行板塊下跌了3.55%。儘管如此,銀行板塊PB與6月底相比有明顯的修復。
在整個銀行板塊,中小銀行的漲幅明顯超過國有大行。截至7月13日收盤時,近10日漲幅超過20%的銀行有4家,其中青農銀行、無錫銀行、張家港行位居前三,漲幅靠後的主要是國有大行。
“有多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小銀行的盤子比較小,比較好拉;第二,上半年以來,政策頻頻利好中小銀行;第三,中小銀行的淨利潤增速比較快,國有大行普遍是個位數增長。”上述私募人士分析道。
華泰證券研究員沈娟認為,銀行股行情的持續性及漲幅的關鍵在於國有大行的走勢。回顧2014―2015年、2017―2018年,國有大行行情啓動一般對應銀行板塊行情的起點。
“從絕對估值來看,零售業務出色,撥備覆蓋充分的銀行,性價比是比較高的,從中長期看是具備配置價值的。”夏風光分析道。(來源: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