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兩大協會重磅通知!加速引入海外金融人才,多地實施特別程序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財經

2月18日晚間,中證協和中基協雙雙發佈通知,明確了境外證券、基金專業人才在北京、上海、海南、重慶、杭州、廣州、深圳等地從業的特別程序,其中重點對相關人才的從業資質、境外從業經歷的認定進行了明確,以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關於便利境外金融專業人才在境內從業的有關對外開放政策。


另據中證協統計,2018年至2020年,券商總部國際化人才佔比持續提升,具有兩年以上境外工作經驗的人員佔比從2.1%提升至2.4%;具有境外留學背景的人員佔比也從17.4%提升至20.7%,顯示券商對國際化人才的引進力度也在不斷加大。而國內多個重點城市也紛紛出台優惠政策,通過減免税額、提供補貼等方式支持境外金融人才引入。


放開境外人才從業認證


據中證協規定,凡是符合全部以下4條規定的境外證券專業人才,均可按照此次發佈的特別程序辦理執業登記。


一是,具有上海市/海南省/重慶市/杭州市/廣州市/深圳市工作居留證件;


二是,被註冊地為所在地的證券公司、證券投資諮詢公司、證券評級公司所聘用;


三是,具有(包含最近三年曾經具有)與中國證監會簽署《證券期貨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的國家和地區(附件)證券執業資格;


四是,在境外未曾受到金融、證券監管部門處罰的境外證券專業人才(以下簡稱專業人才)。


中證協表示,為方便在境內從業,相關境外人才需參加中證協組織的《證券市場基本法律法規》測試達到基本要求,即可認為其已熟練掌握相關證券業務專業知識,具備從事相關證券業務所需的專業能力,無須參加相應的專業知識測試。


而為便利專業人才參加測試,中證協還推出了中英雙語法律法規測試及高級管理人員資質測試。


“專業人才可通過其所在公司按照特別程序辦理執業登記,其境外從業經歷可視同境內從業經歷。專業人才所在公司應當確保專業人才符合有關條件要求,並對其境外執業資格、從業經歷等的真實性承擔核查責任。”中證協強調。


與此同時,中基協同樣針對境外基金專業人才獲取基金從業資格,公佈了相關條件及程序。


公告顯示,經北京市、上海市、海南省、重慶市及杭州市、廣州市、深圳市行政區域內的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或基金服務機構聘用,且在上述區域內從事基金業務活動的境外專業人才,已具備境外基金相關從業資格的,無需參加專業知識考試,通過中基協在境內組織的《基金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與業務規範》考試,即可申請註冊基金從業資格。


而若執業所在國家(地區)不要求具備相關從業資格,但相關境外人才最近5年一直從事資產管理、證券投資分析、基金營銷等業務,同樣可納入上述規定適用範圍。



中證協發佈的列表顯示,包括中國港澳台地區在內,目前共有67個國家或地區與證監會簽署了《證券期貨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理論上來自上述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精英均有機會到國內執業。


國際化人才持續增加


在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步伐穩步擴大的背景下,處於國際化轉型變革中的證券行業,對具備境外工作經驗或留學背景的人員引進力度不斷加大,國際化人才佔比明顯增加。


中證協發佈的2021中國證券業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至2020年,在券商總部中,具有兩年以上境外工作經驗的人員佔比從2.1%提升至2.4%;具有境外留學背景的人員佔比也從17.4%提升至20.7%(不少於78家券商對上述數據進行了有效反饋)。



事實上,在國內,具有國際從業經歷的金融機構高管也並不罕見。


以招商證券為例,其今年1月剛剛官宣的新總裁吳宗敏就有着多年的境外從業經驗,不僅長期在中國香港工作,也曾代表中國太保外駐倫敦;而其因年齡原因剛剛卸任的副總裁鄧曉力則曾任花旗集團信用風險高級分析師。


基金方面,公開信息顯示,嘉實基金總經理經雷於1994年至2008年,曾任職於美國國際集團(AIG)國際投資公司美國紐約總部,從事固定收益類的投研工作。


有業內人士認為,隨着金融雙向開放進一步深入,國內金融機構對境外專業金融人才的需求正在與日俱增。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行、資管機構紛紛進軍國內金融業,以合資或控股形式設立子公司或分支機構,預計未來會有更多海外人才湧入國內金融市場。


但也有券商人士坦言,儘管金融機構一直在努力尋覓,但合適的境外金融人才引入並不是那麼容易的。由於不同國家資本市場的發展程度不同,監管環境也不一樣,行業文化和市場特點也存在諸多差異,真正能夠與機構匹配上的境外金融人才並不很多。


“我們公司曾經在金融危機那一年特別去華爾街挖過人,當時確實很多人想來,我們也特意接觸了不少華人,但是符合要求的很少,談成的就更少了。”有券商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彼時美國高度成熟的資本市場培養出來的金融人才,在理解國內政策、市場、投資者等方面確實很不容易。


一位來自中國台灣的證券行業財富管理人士也曾表示,其過去的從業經驗很難複製,畢竟內地與台灣、香港的證券市場存在很多差異,投資者的心理和知識結構也有很大不同,尤其內地巨大的投資者基數,使得過去的一些經驗做法很難複製使用,往往需要另行探索符合內地的展業模式。

來源: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