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光”跌落神壇!南孚30年辛酸沉浮史
連續28年國內銷量領先的民用小電池巨頭,卻在各大外資企業手中反覆被賣身,至今仍艱難前行。
前段時間,A股上市公司安德利發佈公告稱,擬斥資超24億元收購南孚電池母公司亞錦科技,切入電池領域。而這被市場普遍解讀為,南孚電池或將借殼上市。
恐怕這將是浮沉30年來,南孚電池離A股大門最近的一次。
那麼“一節更比六節強”的南孚會不會擺脱顛沛流離的命運,搭上新能源的風口再次譜寫輝煌呢?
1954年,一個僅7個人的小團隊在地處福建南平一個偏僻的山溝裏成立了南平電池廠,生產條件非常落後,直到1976年,福建師範大學的化學系高材生陳來茂到來後,採取與大電池廠聯營、借牌加工等方式,情況開始逐漸好轉。
然而在當時,一些像松下、金霸王等品牌的外國電池比國產電池貴很多,但也好用很多,在市場上也更受歡迎。
那麼同樣大小的電池,性能咋差出來這麼多?説起來,當時國產多是碳性電池,而進口貨基本上都是性能更好的鹼性電池。
廠長陳來茂87年出國考察後,決定引進一條鹼性電池生產線,可問題是,錢不夠。在當時,從日本引進一條鹼性電池生產線,成本在5000萬元以上。
而南平電池廠的全部家當只有200萬,離5000萬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於是,1988年,南平電池廠與香港華潤集團百孚有限公司聯姻,成立了國內電池行業的第一家合資企業,福建南平南孚電池有限公司,也就是我們後來知道的南孚。
之後,通過利用向日本方面貸款等金融手段,南孚終於籌到6000多萬元,從日本引進了一條鹼性電池生產線。
好在投資終於得到了回報。
隨着BP機的風靡,鹼性電池需求量大增,南孚電池賺得盆滿缽滿,1997年,南孚榮獲了國內市場同類產品銷量的第一名。成功躋身國產乾電池第一梯隊。
可以説,當時南孚在國內幾乎已無對手。
2003年,南孚電池幾乎佔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南孚電池在宣傳中表示,直至今日,南孚鹼性電池已連續28年中國銷量第一,國內市場中,每賣出10節鹼性電池就有8節來自南孚。
1999年,還清了貸款的南孚,把廣告打在CCTV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最黃金的時段,一下子算是坐實了“名牌”身份。
然而,消費市場的好運並未傳導在資本市場。
同樣是在那一年,南孚還發生了一項不太為人所知的變動,而這也為未來的股權旁落埋下伏筆:摩根斯坦利、荷蘭國家投資銀行等資本設立中國電池有限公司,併成為南孚電池的控股公司,中方持股51%,外方持股49%。
僅僅一年後,摩根斯坦利又獲得了部分來自中方的股份,這意味着中國人其實並不再擁有南孚的控制權。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廣告語裏經常提到的“民族力量”,其實是把控在外國資本手裏的。
外資的加入,為南孚電池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充沛的資金,但誰也沒想到,這會成為日後南孚股權旁落的起點。
手握中國電池控制權的摩根士丹利,原打算推動其上市,但由於股權變更過於頻繁,中國電池未能獲得在港上市的資格。南孚電池的第一次上市之路以失敗告終。
2003年時,摩根士丹利將其持有的72%中國電池的股權,以1億美元賣給了美國吉列公司。
誰知只過了兩年,吉列公司便被洗護巨頭寶潔收購,南孚電池的實際控制人又變成了寶潔公司。兜兜轉轉,一手好牌的南孚已經徹底被外資控制,原總經理陳來茂也選擇了黯然辭職。
南孚電池的上市之路也就此擱置。
直到2015年,鼎暉資本以5.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南孚78.77%的股權,南孚電池終於重回中方資本手中。
2016年,新三板企業亞錦科技以26.4億元的價格收購了南孚電池60%的股權,南孚電池成功借殼登陸新三板。
説起來也是令人唏噓,無論是股權旁落、還是放棄了海外發展戰略,錯失全球化擴張的最佳時機也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未來上市後,南孚還有多少想象空間?那還是留給我們這些有民族情懷的消費者吧。
只是站在今天回頭望,當初如果南孚當初沒有被外資控制,進軍海外市場,在港股上市,留下了創業時期的管理團隊,那麼它今天的故事,是否會有些許不同?
但遺憾的是歷史從來沒有如果。
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