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中國央行降準有何考量?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電 (記者 夏賓)距離中國高層提及“適時降準”後的第三天,中國央行就正式出手:決定於2021年12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此次央行降準背後有何考量?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直言,本次降準深刻體現了複雜境內外局勢下中國貨幣政策調控的三大特徵。一是以我為主、鬆緊適度。二是統籌兼顧、目光長遠。三是預調微調、堅決果敢。
他認為,本次降準從預期引導到政策宣佈,決策迅速,行動果斷,表明中國貨幣當局對當前局勢判斷具有深刻共識,對未來政策空間的有效運用具有清晰謀劃,對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具有充足準備。
“選擇在當前時點進行降準,體現了貨幣政策做好跨週期調節。”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表示,降準可以釋放長期流動性,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務能力,通常用於經濟壓力較大的時候。
疫情暴發之後的恢復期撞上了國際大宗商品的漲價潮,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今年中國經濟在保持平穩前行的同時,也確實遇上了轉型調整的壓力。從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增速出現回落,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8.3%,二季度GDP同比增長7.9%,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9%。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稱,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進入三季度後,由於疫情多地反覆、洪澇災害頻發、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樓市迅速降温等多因素疊加,經濟景氣度明顯下降,下行壓力顯著增大。
“在經濟下行壓力凸顯背景下,各界對四季度經濟增速的預期也較為負面,普遍預計經濟增速或將繼續下行。作為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一環,為保持經濟常態化恢復,需要貨幣政策繼續發力。”梁斯説。
在温彬看來,此次降準符合市場主體所需。雖然在國家系列保供穩價政策作用下,近期大宗商品漲價勢頭基本被遏制,電力供應緊張狀況有所緩解,以製造業PMI指數代表的經濟景氣度有所回升,但小型企業復甦基礎仍然不穩固,其PMI指數已經連續7個月位於榮枯線之下,對進一步的政策支持仍有需求。“此次降準便體現了宏觀政策圍繞市場主體需求所展開,是貨幣政策加大對企業紓困的具體體現。”
降準的直接效果是為市場提供資金。據央行方面透露,此次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對於降準想要達到的目的,央行有關負責人則給出了三方面內容。一是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有效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長期穩定資金來源,增強金融機構資金配置能力。
二是引導金融機構積極運用降準資金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三是此次降準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每年約150億元,通過金融機構傳導可促進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
全面降準是否會改變中國的貨幣政策取向?寬鬆時代要來了嗎?
“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上述負責人指出,此次降準是貨幣政策常規操作,釋放的一部分資金將被金融機構用於歸還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還有一部分被金融機構用於補充長期資金,更好滿足市場主體需求。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當前降準已屬於“貨幣政策迴歸常態後的常規流動性操作”,不會帶來大水漫灌效應,既不會帶動信貸、社融增速大幅衝高,也不會推動宏觀槓桿率明顯攀升。
温彬還特別提到,不宜盲目地對中美貨幣政策操作進行比較,中國經濟先於美國經濟復甦,經濟週期的不同步決定着貨幣政策也具有差異,不可一概而論。未來,中國央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提升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兼顧內外平衡,繼續利用結構性和直達性政策工具,加大對中小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促進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