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基民都想賣在高點,然後在低點買入,再逢高出貨。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可能是——後面股市繼續上漲,他們拍斷大腿、後悔踏空;後面股市果真回調,但他們想等待更低的低點,結果錯過反彈。
其實,每次我們想要賣出基金時,可以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1、你的贖回,是出於自身倉位調整的需要,還是對大跌的擔憂?
如果你的贖回是對自身倉位調整的需要,那不妨考慮。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持有的基金倉位偏高,偏離了自己的資產配置計劃,突破了自己的投資偏好。比如説,經過一波上漲之後,所持有的某一類基金倉位已經很高,那麼進行調整是比較值得考慮的。
二是當前收益率已經達到預期,並且對後市的態度比較不確定。可以考慮及時止盈,按照自己的投資計劃進行倉位調整。
畢竟,沒有人能夠準確預判市場,而保持健康的、適合自身情況的資產配置,才是投資最重要的事情。“全球資產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説過:“從長遠看,大約90%的投資收益都是來自於成功的資產配置,而擇機等其他因素加在一起只佔不足9%。”請記住:適合自己的才是真的好。
如果你的贖回是對大跌的擔憂,那麼請再謹慎一些、三思而後行。市場預測本身就具有較大難度,但我們可以綜合衡量自己的投資計劃,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市場的變動,冷靜分析,做個有耐心的人。
2、贖回的資金準備做什麼?是否有更好的投資選擇?
如果贖回的這筆資金是另有急用(比如買固定資產),或是打算做更好的投資(比如報名學習知識充實自己),那麼可以做出計劃,審慎考慮贖回。
如果暫時沒有為贖回的資金找好“下家”,不妨考慮一下現在各個市場的現狀:股票市場,波動相對更大;投資房產,未來趨勢更加不明朗。這種過山車的震盪市場形勢,切忌盲目贖回。短期頻繁的買賣不僅會增加交易成本,更加可能錯失市場行情。
3、你的風險偏好是什麼類型呢?
每個人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都是不一樣的,由此做出的投資選擇也大不相同。如果持倉基金的虧損幅度已經大大超過了自己的承受範圍,可以考慮逐步減倉,或者進行分散持倉,也可同步做好資產配置,規避單一資產投資帶來的大幅下跌風險,如可以配置一些收益相對穩健的債券、貨幣基金、黃金ETF等。如果目前依然在自己的風險承受範圍內,不妨考慮靜待未來回本的機會,市場往往在大跌回調後也會出現上漲機會。
問完自己這三個問題,相信很多人對於繼續持有還是賣出贖回,大致有了自己的判斷。
或許此時還會有人疑惑:“但我為什麼不先出來,等跌得差不多了再進去呢?”
波段操作的難點有哪些?
首先,股市短期波動都是隨機漫步的,每次都踏準節拍、高拋低吸、準確把握波段交易,幾乎不可能。
其次,一個成功的波段,要滿足兩個條件:低買、高賣。
你必須判斷兩次時機,並操作兩次(買和賣),而即使是這兩次都有70%的正確概率,這個波段的成功概率也只有49%。換句話説,你必須10次判斷成功7次,才能和長期持有打個平手。
此外,頻繁操作所付出的手續費,也會不斷侵蝕你的資產。
很多人都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同一個錯誤,就是跟着感覺走,來進行買賣決策——市場漲了,我覺得它會繼續漲,所以我要申購;市場跌了,我覺得它還會跌,所以我要贖回。
然而,市場並不會按照我們預期的方式去走,當你為了逃避市場波動而選擇離開時,未來也會為了下一次何時進場而猶豫不決。於是當你再次進入市場時,大概率已經錯過了最佳的入場時機,成為了“羊羣效應”中的那隻羊。這就是大多數人買基金不賺錢的原因,因為總是追漲殺跌,錯失了機會。
那我們該如何應對波動?
1、放棄小波動抓住大波動
投資靠的是波動,有小波動和大波動,小波動無數,大波動不多,我們投資主要靠長週期大波動。如果你試圖抓住所有的小波動,不希望漏過任何行情,大概率是“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收益心裏苦。”
選擇哪種投資策略,這其實也是一種概率論的邏輯,想想你一生中抓住100個機會容易,還是抓20個機會容易?
顯而易見是後者。無知的人總想着抓住各種機會,而智者只會在勝算最高的幾次機會里全力以赴。查理·芒格説過,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靠的就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機會。
2、長期主義能夠熨平波動
而在股市裏,長期投資的勝算更高。雖然經濟波動有周期性,但是隨着生產力的發展,整個社會經濟是長期向上的。股市投資對那些長期投資者來説,不是零和遊戲——因為他們的增長主要來自於經濟增長、公司成長,而不是他人短期的虧損。
而從數據來看,長期持有不但能提高基金賺錢的概率,也能熨平收益率的波動。
3、冷靜應對波動
在消息齊飛、利空利好交錯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份冷靜,不宜頻繁交易。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每一秒的交易都構成了市場波動本身。
以秒為單位,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經歷驚濤駭浪;可是以年為單位,任何一天的驚天動地都會顯得波瀾不驚。既然來了股市,就準備好投資一輩子,今天進明天出,想打一槍就跑的,多是被收割的命。
(文章整理自工銀瑞信基金、融通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