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股價距目標價幾近“腰斬”,東吳證券高調唱多晶澳科技被“打臉”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財經

晶澳科技跌停也將東吳證券推至風口浪尖。其多次高調“唱多”晶澳科技,甚至在大跌前夕的3月5日給出97.9元的目標價,但如今晶澳科技的股價較目標價幾近“腰斬”。

晶澳科技的跌停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3月16日,公司股價跌停,市值一日蒸發近140億元。

處在漩渦之中的除晶澳科技外,東吳證券也慘遭“打臉”。屢屢發佈“唱多”研報後,換來的卻是晶澳科技股價的跌跌不休。例如3月5日其喊出晶澳科技97.9元的目標價,股價便開始走下坡路,截至3月17日收盤,報52.54元/股,距目標價即將“腰斬”。

此外,“受傷”的不僅是東吳證券,晶澳科技作為公募基金的“愛股”也自然拖累產品業績,像廣發基金鄭澄然執掌的6只基金無一例外在3月16日淨值大跌。

而細究晶澳科技跌停的背後或與機構調倉有關。據龍虎榜數據顯示,3月16日當天四機構集體出逃2.74億元。

東吳證券“高位”唱多晶澳科技被“打臉”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伴隨着晶澳科技跌停,先前高調“唱多”的東吳證券也成為眾矢之的。

3月5日,東吳證券的一份研報《深修內功的一體化龍頭,N型時代再度加碼》喊出晶澳科技目標價為97.90元,維持“買入評級”。

東吳證券給出的原因一方面是公司品牌渠道積澱深厚,龍頭優勢明顯。像收入“頂樑柱”海外市場渠道數量多達336家,安裝商實例數達1516例。產品及品牌認可度也高,6次被授予歐洲頂級光伏品牌;品牌也獲得國內外權威機構多項認證。

另一方面是晶澳科技N型技術領先。

在N型電池前景廣闊的背景下,公司定位TOPCon技術,2022年5月以來開始大規模擴產,預計2023年公司TOPCon電池產量15-20GW,N型組件佔整體組件出貨量超30%;HJT同樣實現技術突破,目前HJT電池平均效率達25%,預計未來HJT金屬化後成本下行至 0.075元/W。

即使東吳證券高調“唱多”晶澳科技,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股價跌跌不休,截至3月17日收盤,股價為52.54元/股,相較目標價幾近“腰斬”。

事實上,東吳證券對晶澳科技的“推崇”早已開始。自2022年以來,東吳證券發佈的關於晶澳科技7份研報均是維持“買入”評級,此前在1月16日東吳證券的一份研報中,更是喊出晶澳科技103元的目標價。

彼時東吳證券給出的邏輯有兩點,一是認為晶澳科技2023年組件業務有望量價齊升,二是N型擴產加速、美國建廠啓動。而在美建廠有利於對沖貿易風險,享受美國高溢價市場,持續貢獻超額收益。

巧合的是,自上述研報發出,晶澳科技股價股價便開始走下坡路,東吳證券可謂被股價實實在在“打臉”。

機構調倉惹的禍?

股價“摔”得如此之重一時間讓晶澳科技成為眾矢之的。

業內人士表示,在光伏行業中砸的最狠的是晶澳科技,可能是機構在調倉。

據龍虎榜數據顯示,賣出金額最大的前五名,除深股通賣出2.58億元,買入2.97億元外,剩餘四個席位均是機構專用,合計賣出2.74億元。

機構集體“出逃”的導火索或是歐盟委員會正在草擬一項"清潔能源自供"提案。

據媒體報道,該提案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要求歐洲風電場85%的所用組件、60%的熱泵、85%的光伏電池、85%的電解槽必須在歐洲大陸生產;二是限制中國綠色科技產品參與公共合同招標。

然而歐洲市場在國內光伏出口中扮演着關鍵角色。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光伏出口總額(硅片、電池、組件)約5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0.3%。其中歐洲依然是最主要的出口市場,約佔出口總額的46%。

正如晶澳科技,歐洲市場對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據東吳證券表示,2021年晶澳科技在歐洲市場組件出貨的市佔率近20%,在所有中國光伏企業中位列第一。除此之外,晶澳科技的歐洲渠道優勢最為明顯,渠道商數量高達191家,佔比近60%。

而在一眾光伏產品中,中國向歐洲出口的最多的產品正是光伏組件。晶澳科技的主營業務同樣是光伏組件,該業務收入佔營收的比重從2019年起連續三年均超過90%,2021年更是達到95.54%。

不僅是歐洲,縱覽整個海外市場佔據晶澳科技的“半壁江山”。雖然自2019年以來,境外收入佔營收的比重不斷下降,但仍舊連續三年超過60%以上,2019-2021年分別為71.72%、68.83%以及60.88%。

境外收入也節節攀升。從2019年的151.7億元步步增至2021年的251.4億元。

疊加晶澳科技境內收入的連年抬升,公司業績迎來大豐收。營收從2019年的211.6億元躥至2021年的413億元;歸母淨利潤也從2019年的12.52億元步步增至2021年的20.39億元。

事實上,光伏行業已不再氣勢如虹。不少上市公司股價急轉直下,像晶澳科技自去年6月其創下歷史最高點83.5元/股後,股價一路下行,截至3月17日收盤,短短3個多月的時間已跌去12.56%,比去年全年累計股價跌幅還要多。

重倉晶澳科技的廣發基金“最受傷”

股價風光不再的背後,“偏愛”晶澳科技的基金也十分受傷。

以廣發基金鄭澄然為例,天天基金網顯示,其管理的7只基金中除一隻基金持倉不明外,截至去年四季度末,其餘6只基金(A/C類合併)的前十大重倉股中均包含晶澳科技,而這6只基金無一例外在3月16日淨值大跌。

以持有晶澳科技市值多達6.5億元的一隻基金廣發鑫享靈活配置混合A為例,淨值從3月15日的2.6581降至3月16日的2.5157,3月17日繼續下探至2.4638。

晶澳科技持倉佔比近10%的廣發誠享混合A也是如此,3月16日該產品淨值跌至0.7306,一日跌幅達5%;廣發興誠混合A淨值則從3月15日的0.7495降至3月16日的0.7124,日跌幅近5%。

拉長時間線來看,6只基金今年以來的收益率均為負。其中跌幅最大的便是廣發成長動力三年持有混合A,超11%;其次便是廣發高端製造股票A、廣發鑫享靈活配置混合A跌幅超10%;廣發誠享混合A以及廣發興誠混合A跌幅超9%。

不僅是鄭澄然,頂流基金經理劉格菘對晶澳科技也十分“垂青”。

截至2022年底,據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劉格菘在管的6只基金共持倉晶澳科技市值超52億元,其中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A、廣發科技先鋒混合就挑起“半邊天”,持倉市值分別為11.6億元、12.4億元。

在晶澳科技股價“滑鐵盧”之際,再看這兩隻產品的業績,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A今年以來跌幅超12%;廣發科技先鋒混合今年內跌幅超10%。

放眼整個廣發基金,晶澳科技可謂是其“愛股”。據choice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去年末廣發基金旗下25只產品重倉晶澳科技1.53億股,佔其流通股比例為6.52%,在一眾持倉晶澳科技的基金公司中拔得頭籌。

除廣發基金外,銀華基金、中歐基金和鵬華基金也十分“垂青”晶澳科技。截至2022年年底,銀華基金旗下有22只產品持有晶澳科技,合計持股數量為2466.9萬股;晶澳科技也同樣是鵬華基金的重倉股,旗下24只產品均持倉晶澳科技,共計2190.29萬股。

此番晶澳科技的跌停,可謂讓一眾公募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