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7日,美國總統拜登就“美國就業計劃”發表講話,在強烈呼籲商界支持其2萬億美元基建計劃的同時發出警告,稱若不及時行動,美國將很快在投資(基建)方面落後於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
拜登在一週前提出了超過2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引發共和黨、大型企業以及部分同黨人士的反對,他們認為這項方案範圍過於龐大,多數內容與傳統的基礎設施定義沒有任何關係。
路透社7日報道稱,拜登在當天的講話中表示,自己無法接受税賦和基礎建設的支出毫無改變,他願意與國會議員們就公司加税進行協商,但美國必須對基建採取大膽行動,這對於美國保持對中國的競爭力十分重要。
拜登説,“你覺得中國在數字基建、研發方面的投資會拖拖拉拉的嗎?我向你們保證,他們沒在等。但他們正指望美國民主制度會動作太慢、太受限、太分裂,導致美國趕不上他們。”
他還補充説,若真的證明中國是對的,美國將承受不起後果。
拜登基建計劃中的首要任務就是將美國企業税率從21%上調至28%。在表態“願意協商”後,華府官員與商界預估,雙方最終可能同意把企業税加幅限制在25%。
上週拜登在宣佈這項計劃時也多次提到中國。他當時就表示,基建計劃目標就是要讓美國贏得與中國的競爭。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基礎設施投資的問題上,美國不應該以中國為參照物。
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預算問題研究員戴維·迪奇認為,以高鐵為例就可看出,美中兩國基礎設施投資的側重點應該不同。
作為“火車迷”的拜登在他的基建計劃中不僅提出修建新的鐵路,還專門撥款800億美元用於對“美鐵”(Amtrak)進行維修和現代化改造。“美鐵”隨後也公佈了一份雄心勃勃的鐵路擴張圖,以“2035年願景”回應拜登的計劃。
但迪奇認為,這種做法“沒有必要”。他指出,中國人口密度大,城市間距近,所以將高鐵作為中國基建投資的重點之一很正常。但美國在鐵路交通建設上追趕中國沒有意義,因為美國地廣人稀,只有不到10%的人口依靠軌道交通出行,90%的人口每天都要使用道路和橋樑,對後者的投資才更符合美國的環境。
“我們不應該把我們要發展的基礎設施與其他國家所擁有的相比,因為其他國家發展基礎設施是基於他們的需求和他們的地理環境。”迪奇説。
迪奇的觀點在美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也面臨質疑。一些人認為,美國在基建問題上只重視短時效益,缺乏長線思維和大局觀。
全球經濟獨立研究機構佳富龍洲的董事葛藝豪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中國在衡量高鐵的價值時,會着眼於對工業效率的提升,這是美國應該學習的。他説:“計算基礎設施的成本時應該考慮到它所能帶來的廣泛的社會效益,而不僅僅是預測收入。”
康奈爾大學城市規劃研究的一名歷史學家也對《華爾街日報》提出了美國在推動基建項目時的不足。他説:“我們對直接受到影響的居民過分重視,而沒有從整個社會的角度進行必要的考量。”
拜登的基建計劃為期八年,不過在它付諸實施之前還要先通過國會的審核、修改,這將是一個漫長而困難的過程,拜登最初的願景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實施還是個未知數。
在被問及拜登計劃的具體路線時,白宮官員含糊其辭稱,該計劃的公佈是“進程的開始”,計劃的全部細節將於晚些時候公佈。
這位官員暗示,拜登政府將尋求通過立法機構的途徑,這將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程序,需要國會共和黨人的支持。然而,由於共和黨對該投資計劃的反對十分強烈,因此該計劃中極有可能只有部分條例能夠獲得國會通過。
“我們已經開始向國會中的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進行廣泛的宣傳,傾聽、徵求意見,確保我們的計劃以最有效的方式向前推進。”白宮方面這樣説。
對於拜登的“推動基建計劃與中國競爭”的言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上週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國推出他們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這是美國的內政,我們不予以評論,但是我想各國基礎設施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恐怕都應該是為了促進本國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的福祉。
華春瑩表示,中國正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將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和合作,不斷超越自我,成就彼此,讓世界其他國家能夠更好地、更加充分地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