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集失敗隊伍再擴容 年內17只新發基金成“棄兒”

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 劉宇陽)“1217只、2.56萬億元”,截至11月4日,公募基金“發行大年”歷史紀錄繼續刷新。在此背景下,百億爆款基金超過20只,因發行火熱提前結募並觸發比例配售的產品更是屢見不鮮。但“陽光之下,也有陰影”,與發行紀錄同步增長的是募集失敗的數量。11月4日,融通基金髮布公告稱,旗下一隻產品的基金合同不能生效。至此,年內募集失敗的基金數量也增至17只,超過2019年同期。有業內人士指出,新發基金募集失敗多源於投資者的不認同。而在年內火熱的發行環境下,募集失敗數量同步增多,也是行業份額加速向龍頭公司集中的結果。

11月4日,融通基金髮布關於融通動態平衡配置3個月持有期混合型基金中基金(FOF)(以下簡稱“融通動態平衡配置3個月混合FOF”)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公告內容顯示,截至10月30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該基金未能滿足基金合同約定的基金備案條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公司將按照基金合同中的有關約定辦理相關事項。

對於融通動態平衡配置3個月混合FOF募集失敗的詳細原因,融通基金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具體以公告為準。

根據份額髮售公告顯示,該基金的原定募集期自7月31日起至10月30日止。換句話説,自發行之初即設置了3個月的頂格募集期,但截至募集結束仍未能達到成立標準,基金市場整體“發行熱”背後,部分基金募集壓力仍存也就不言而喻了。

南方某公募從業人士認為,大部分基金出現募集失敗的情況主要還是源於投資者的不認同,尤其是在近年來普通FOF業績表現平平的情況下,多數存續的產品也不可否認地呈現出規模較小的現象。與此同時,由於機構投資者本身具備一定的資產配置能力,也更容易通過與基金公司的直接溝通來挑選和自身風險偏好匹配的產品,因此,主打資產配置優勢的普通FOF主要面向的是普通投資者,而當投資者不太認同該產品時,就容易出現募集失敗。

值得一提的是,包含融通動態平衡配置3個月混合FOF在內,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11月4日,宣佈募集失敗的基金數量已多達17只,超過2019年同期的13只。從募集失敗的基金類型來看,以中長期純債基金為主,共有8只,且多為定期開放型債基,例如民生加銀匯眾18個月定開債、東興鑫陽66個月定開債等。此外,還有3只偏債混合型基金、3只靈活配置型基金、2只被動債券指數基金和1只被動指數型基金。

滬上某大型公募內部人士表示,基金募集失敗案例增加,本質上是在“基金大年”的背景下,行業份額加速向行業龍頭公司集中的結果,渠道、品牌和歷史業績的缺失是多數中小型基金公司在發行新產品時所面臨的困境。而定開債、偏債混合等偏債類產品在普通投資者心中的認可度不高,是這類產品發行遇冷的原因。其中,定開債基多為“機構定製產品”,一旦在產品發行前某些機構臨時退出,在找不到合適資金的情況下就很容易出現發行失敗的情況。

正如該內部人士所説,據Wind披露的2020年三季度末非貨幣基金規模數據顯示,年內旗下有產品宣佈募集失敗的16家基金管理人中,多達13家的非貨幣規模排名在30名之後,佔比81.25%,而排名處於前10位的則僅有富國基金1家,旗下的富國華利純債於今年2月宣佈募集失敗。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則指出,在年內少數基金募集失敗的同時,部分明星基金卻仍在短時間內完成募集,説明市場對相關基金管理人或明星基金產品的認同度較高。基金產品的順利發行,一方面與市場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基金產品的影響力,打造核心吸引力,包括基金管理團隊、資產配置的收益率、打造明星品牌等。此外,基金管理費用、交易成本等因素,也會影響到基金的募集成敗。

前述公募內部人士也直言,基金的順利發行成立,離不開基金公司在品牌營銷、渠道積累和投研業績三方面的資源,對於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如果敢於在短期影響利潤的情況下,在這三方面提前投入資源,積累公司品牌認可度,或許能夠成為產品順利發行的關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4 字。

轉載請註明: 募集失敗隊伍再擴容 年內17只新發基金成“棄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