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安永李菁:A股披露比不足三成,未來上市企業ESG信息或迎強監管丨聰明的錢

對話安永李菁:A股披露比不足三成,未來上市企業ESG信息或迎強監管丨聰明的錢

把握ESG投資機遇,投資者可以怎麼做?

文|王晗玉

編輯|潘心怡

來源|36氪財經(ID:krfinance)

近年來,伴隨國家發佈“雙碳”目標,ESG逐漸成為更多投資者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我國ESG投資也經歷了快速增長。截至2021年11月30日,除未披露規模產品外,我國ESG產品淨值總規模達到17879億元,平均產品規模為17.63億元。

而根據GSIA統計,美國、歐盟ESG產品規模在2020年就分別達到120170億美元、170810億美元,佔當地總管理資產的48%和34%。這顯示,在整體投資規模上,我國與國際水平相比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同時,在企業信息披露方面,相較國際上部分成熟資本市場已有相對明晰的規範,我國當前仍缺乏統一標準,相關監管更待完善。

這一背景下,我國上市企業現階段的ESG披露情況如何?未來將經歷何種監管趨勢?機構與個人投資者又應如何把握ESG投資機會?

針對上述問題,36氪與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合夥人、ESG管理辦公室主任李菁進行了深入交流,以下為對話實錄(內容經過總結提煉,有所刪減):

36氪:目前市場對ESG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具體到企業層面,其披露情況與意願是什麼樣的?許多企業對ESG的重視程度是否還不夠?就您觀察看,國內哪些行業或哪類企業比較重視ESG?

李菁:往前回溯國內ESG相關的監管規定,最早在2006年,深交所就在相關指引開始鼓勵上市企業披露有關社會責任的信息。到現在資本市場經過16年蓬勃發展,A、H股加海外上市的企業大約有5000家左右。

我們對最近幾年的披露情況做過統計,基本上,A股上市企業當中,每年都披露ESG報告的比例不超過30%,也就是不超過2000家;H股的話,聯交所從2014年推出指引對ESG相關信息採取“不遵守就解釋”準則,到2020年7月1日生效的最新指引增加“強制披露”內容,目前H股主板上市的2000多家企業披露比例高達95%以上,並且所有中資在港上市企業全部披露ESG信息。

所以整體來説,在強制要求披露的資本市場上市的企業基本上都能披露;在鼓勵性要求的資本市場上市的企業當中,基本上行業頭部的大型企業也是披露的。此外一些強監管行業中,企業披露比例也非常高,比如金融、房地產行業等。

36氪:不過現在許多企業披露的ESG報告還缺少第三方鑑證,而且主動披露負面指標的情況也較少,對於這類信息的可信度您怎麼看?

李菁:首先,目前一部分企業在披露ESG報告時是採取了第三方鑑證的,尤其金融行業選擇第三方鑑證的比例比較高。因為金融行業本身有一定特殊性:它既是上市企業,又是機構投資者,所以它特別希望能夠把自身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存續的完整性展示出來,這也能夠顯示出其作為負責任投資者的擔當。

建築、房地產行業偶爾也有企業選擇第三方鑑證,其他行業就相對比較少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資本市場還沒有采取強制性監管。但可以看到,2020年7月1號正式生效的聯交所指引當中,已經首次提出鼓勵第三方鑑證。按照以往慣例,聯交所披露指引都是第一年提鼓勵,第二年開始逐步強制性要求。所以未來我們預期,H股很有可能在未來會要求第三方鑑證來確保披露數據的真實性作出相關規定。

另外,我們一直認為,ESG這類非財務數據會影響上市企業的財務表現。去年在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世界領導人峯會上,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正式成立。如何把財務報告和非財務報告相關的信息進行整合將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中國將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所以從大方向上看,未來資本市場一定會提高對ESG信息披露的監管,這是第一點。

其次,即使在目前還沒有強制性要求進行第三方鑑證的大背景下,對於公開披露的ESG報告,我們業內人士相對也比較容易衡量其真實性和有效性。因為同行業可以對標,比如人均能耗這項指標,如果業態類似、體量相近,那不同企業間的數據也不應該差很多。如果有明顯差異且與平均值和經驗值差距較大,那大概率偏離真實情況。

所以專業人士相對比較容易辨別企業ESG數據的真偽。

36氪:談到監管,現在國內ESG評價好像缺乏統一標準,這令ESG評價難以達成共識,這是由哪些因素導致?與此同時,國際上早已形成不少ESG評價體系,作為跨國專業機構,安永與各國各行業公司合作已久,在推動我國ESG評價標準進一步完善的過程中,安永希望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李菁:剛才我們提到,國家監管部門對提高ESG信息披露的真實、有效性的討論非常積極,所以我們也相信在這一領域相關政策會持續更新。那麼我們首先是希望能夠為政策和標準的制定提供專業建議。

其實我本人也參與了包括財政部、發改委、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銀保監會、證監會等監管部委組織的相關課題組、專家委員會等一些工作,期待能夠為相關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領域的課題提供我們的專業建議。

同時,安永本身有非常好的資源——我們即在中國國內有非常專業的團隊,同時也有一個豐富的組織架構,業務遍及全球150多個國家,對全球主要資本市場,尤其成熟資本市場的相關規則非常瞭解。

那麼中國企業走出去、國外企業走進來都需要了解相關規定和國際標準對嗎?在這一點上,我們能夠借鑑先進的實踐和經驗,為監管部門和行業企業提供專業支持。

現在中國在“雙碳”目標、綠色金融這些領域希望能在國際上起到引領作用,所以未來在完善資本市場成熟度,提高對非財務信息的披露要求,以提高整個資本市場的豐富性多樣性,並吸引更多境外機構投資者來中國市場投資方面,我覺得安永可以發揮更多作用。

36氪:“雙碳”目標下,ESG逐漸成為更多投資人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您剛才也提到國家對碳達峯、碳中和的規劃也影響着資本市場的關注度。是不是也正因為此,目前企業披露的ESG信息多集中在環境領域?您認為還有哪些需要擴充和完善的方面?

李菁:是這樣的。首先,“E”的指標非常明晰,可以説所有“E”的指標都是可量化的,像用水、用電、用能等。因此各家上市企業在披露時,從收集信息的可靠性,到順應國家“雙碳”目標採取相關行動,公司都更具備主觀意願和客觀實操性,所以各家對“E”的披露相對充分。

那麼“S”的話,它涉及內容非常廣泛,各個利益相關方的數據都會涉及。對內比如説員工數據、相關的職業發展健康安全,對外如供應鏈關係,反腐敗議題,以及相關項目所在地對當地社會發展的貢獻值等等。而且有些行業的“S”不好定義,不像“E”的指標這麼容易量化。所以不同企業根據其所在行業的特殊性,披露的“S”指標也不一樣,客觀上數據的可得性和量化尺度比“E”要難。

尤其在A股,因為沒有強制性要求,所以企業披露出來的“S”數據就不那麼統一,看上去就好像不充分。但它其實不是不充分,而是由“S”的特性所決定的。

在這一點上,我在作相關專業建議時,也提到希望能出一個通用版本的基本的KPI表格,讓各行各業在作披露時有一個可參考的最低門檻,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往上加體現各行業特色的指標。

有關“G”的層面,它是涉及很多需要定性的部分,除了股東結構、佔比等這些可量化的指標外,還有很多如管理聲明等需要定性的指標,所以各家披露的“G”形式也會不一樣,但“G”其實是ESG中最重要的,因為我們每次都説級別比較高的高管親自抓,ESG的工作才能做得好。我們在給任何一家上市企業提供ESG諮詢的時候,都會説,首先要把ESG的管理架構搭好,把“G”做好,“E”和“S”的相關披露才能做好。

36氪:近幾年企業ESG表現與其在資本市場表現的相關性越來越高,那麼投資者在關注公司ESG表現時,應具體關注哪些方面?

李菁:我們一直都説關注一家企業,如果是關注它的中長期價值,那麼我們長線來看,把長線拉到五年,會發現ESG表現好的企業基本都能跑贏大盤。如果説今天ESG做得好,明天股票就能漲兩塊錢,那可能未必,還有市場等很多因素造成時時的價格波動。

所以從這一點上,如果是機構投資人的話,我們會建議大家要特別關注在“十四五”規劃當中,能夠做到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產業擴大布局的企業。其實就是高碳行業轉型做得好的企業,以及在海內外綠色產業佈局做得好的企業。從ESG角度來説,我們認為這類企業非常有投資價值。

對於個人投資者,我想我們(個人投資者)可能都還沒有能力靠自己去評估一家企業的ESG表現。但是我們可以去購買一些成熟的產品,比如一些基金公司發的ESG主題的ETF,還有一些綠色低碳的金融產品,像綠色存款、綠色債券等等,這些都是值得個人投資者關注和持有的。

大家可以全面去看一下整個投資大盤,部分成熟金融機構發行的ESG主題產品特別值得關注。尤其在疫情下,關注可持續發展和ESG做得好的企業,它的承壓能力一定比其他行業、企業更強。

36氪旗下公眾號

真誠推薦你關注

對話安永李菁:A股披露比不足三成,未來上市企業ESG信息或迎強監管丨聰明的錢

對話安永李菁:A股披露比不足三成,未來上市企業ESG信息或迎強監管丨聰明的錢

對話安永李菁:A股披露比不足三成,未來上市企業ESG信息或迎強監管丨聰明的錢

來個“分享、點贊、在看”????把握ESG投資機遇,投資者可以怎麼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17 字。

轉載請註明: 對話安永李菁:A股披露比不足三成,未來上市企業ESG信息或迎強監管丨聰明的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