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市場痛點變成增長亮點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製造業還有增長空間嗎?新增長點在哪裏?”為了尋找這個答案,企業家們“惟日孜孜,無敢逸豫”。特別是在產能充沛、商品豐富的今天,技術迭代的速度似乎超越了以往任何時候,這既令消費者變得越來越“喜新厭舊”,也倒逼投資者與生產商不斷推陳出新。
可是,究竟什麼是需要推倒的“陳”?哪些又是亟待推出的“新”?所謂的“夕陽產業”是真的“日薄西山”,還是“夕陽無限好”?
看看“十四五”開局以來這些高增長的產品:超白壓延光伏玻璃、自清潔洗地機、智慧低碳叉車……其所處的製造業都頗有些年頭。可見,新增長點並非都在新興“風口”,只要能精準治癒市場痛點,製造業依然大有可為。
向“用得上”衝鋒,補短板就是突破口。受疫情和外部環境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尚不穩定,一些進口產品現在買不來、運抵慢,給企業穩定生產帶來較大壓力。瞄準生產痛點,誰能以最快速度補鏈穩鏈、填補空白,誰就可能擁有議價主動權。
向“用得起”進軍,降成本就是競爭力。疫情防控期間,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推動我國8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漲幅創下2008年9月以來新高。聚焦經營痛點,誰能最大限度滿足企業降成本需求,提供高性價比產品,誰就可能爭取到成長新空間。
向“用得好”入手,提品質就是增價值。2020年我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0.2%,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支出增速很快。但有的國貨品牌的中高端產品,受限於一些國產原材料、零部件和裝備的質量缺憾,品質升級難以匹配消費升級。聚焦體驗痛點,誰能最大程度提升中高端產品質量穩定性,誰就可能贏得增長新紅利。
可以説,製造業不乏痛點,而痛點本身往往就是市場。治癒一個痛點,就是拓寬一條“賽道”,很可能助力企業“一騎絕塵”。
治癒市場痛點並不簡單,創新往往是唯一手段。創新難以一蹴而就,這就意味着在轉型升級中,企業既要去攻克市場痛點,也不得不忍受自身痛點。創新甘坐冷板凳的中復神鷹公司,早年沒有產出還要加大投入時也曾操心“融資之痛”;如今蒸蒸日上的杭叉集團,改制前也曾陷入温水煮青蛙的“機制之痛”;迎來爆發性增長的添可電器,也曾擔憂重金研發的技術遭遇“山寨之痛”……這些製造業的痛點往往難以自愈,只有“有形之手”及時出手,降門檻、清路障、強監管,企業才能擺脱後顧之憂,心無旁騖地治癒市場痛點。
説到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就必須把擴大內需戰略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密結合,在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方面下功夫,讓新供給真正有能力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這需要我們持續攻克技術重點,消除服務盲點,打通規則堵點,破除監管難點,從而更好地治癒市場痛點。只要各方勁往一處使,當下的市場痛點就有望蜕變為未來的增長亮點,匯聚成製造強國的有力支點。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29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