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讓小微企業度危機開新局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財經

  編者按 在我國數量龐大的市場主體中,絕大多數是小微企業。小微企業是發展的生力軍,就業的主渠道,創新的重要源泉。當前,進一步落實中央精神,加大“六保”和“六穩”工作力度,促進小微企業和小微經濟可持續發展,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6月13日,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人民大學和經濟日報社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小微經濟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家部委、銀行、智庫機構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圍繞疫情期間小微企業經營現狀、存在問題、發展前景以及做好小微金融服務等主題開展交流和研討。本版就其中的精彩觀點作了摘編,以饗讀者。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

  幫助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本報記者 吉亞矯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節奏。其中,小微企業受到的衝擊最明顯。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表示,當前小微企業發展遇到了很多現實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究如何發展小微經濟,意義重大。

  數據顯示,小微經濟經過多年發展貢獻了80%的就業,70%左右的專利發明權,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每年新增市場主體的90%以上都是小微企業。

  靳諾表示,小微經濟是國民經濟生力軍,是市場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細胞,在穩增長、擴就業、促創新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但是,隨着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疊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大量小微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受到了一定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承擔了雲南蘭坪的專項脱貧攻堅任務。在貧困地區脱貧攻堅過程中,小微企業也發揮着重要作用,特別是對提高收入和減貧產生了積極影響。

  “服務小微經濟發展、服務改革創新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靳諾説,小微企業關乎巨大的就業羣體,要抓緊落實落細相關扶持政策,幫助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行長郭新雙:

  不僅要融資也要“融商”

  本報記者 錢箐旎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發展困難凸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行長郭新雙表示,對小微企業的支持,除了解決資金端“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還要看到在經營端“訂單減、需求降”問題、在成本端“費用多、成本高”等問題。要從財税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營商環境等方面系統性發力,給予小微企業全方位支持。

  郭新雙進一步表示,從金融領域來説,需要組合運用信貸、債券、股權等多元化融資工具,營造企業活、金融活的良性循環。他認為,在以間接融資為主要特徵的中國金融市場,發揮好銀行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做好紓困解難,提升服務質效,顯得尤為重要。

  “對於小微企業來説,融資固然重要,但企業融資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郭新雙認為,服務小微企業不僅要“融資”,也要“融商”。銀行應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幫助小微企業更好地實現“商業拓展”。郵儲銀行也在這方面作了很多嘗試,探索打造線上線下融合、金融與非金融交互的生態圈,為小微企業提供非金融服務,擴大服務邊界。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政策給力更要激發“內力”

  本報記者 吉亞矯

  “無論從經濟角度看還是從社會角度看,小微企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助力小微企業健康發展,要更加註重“內力”。

  劉尚希認為,“內力”是指企業有自救的意願和動力。如果企業自救意願和動力很弱,那無論什麼樣的政策,其效果都會大打折扣。“一方面,要在制定和出台相關政策時,更加註重激發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提升市場主體對創新創業的良好預期。二者疊加,才能讓政策效果大大凸顯。”劉尚希説。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市場主體造成了一定衝擊,影響了它們對市場的預期。劉尚希表示,既要進一步消除體制機制障礙,扭轉預期,也要防止企業出現政策依賴症。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情況下,要加快出台相關政策,持續增強企業自救意願,激發企業內生動力。

  “當然,只出台政策是不夠的,還要加快市場化改革步伐。”劉尚希表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迅速增長,這是通過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增強市場主體信心得來的。下一步,要持續改善營商環境,讓企業對市場有信心,對未來有期待。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

  救助工具還需全面創新

  本報記者 謝 慧

  “目前,國家對小微經濟的重視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繼續出台政策,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幫扶力度。”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説。

  劉元春指出,目前已對出台的政策作了一系列評估。在財政方面,經調研發現依靠政策能夠保住企業的生存,但仍不能徹底擺脱困境;存在一些政策受益面較窄,主要是部分政策競爭性很強,同時小微企業社保參保率太低,還有税收優惠較多,直接補貼較少等問題。在金融方面,也存在資金流向結構性不均衡、信用風險高企等問題。

  “疫情救助必須以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為落腳點,各種救助工具必須全面創新。”劉元春表示,一是政策或制度設計必須條款清晰,可執行性強,設計過程中須廣泛聽取各方觀點,努力兼顧各方合理利益訴求;二是規定低息或免息貸款的償還豁免條款,有效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三是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公司數據分析能力強、客户覆蓋面廣的特點,提升救助政策的執行效率;四是政策應兼顧紓困與企業的長遠發展,全面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與抗風險能力;五是大力度穩崗直接補貼。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秦志輝:

  千方百計穩訂單擴市場

  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豔

  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秦志輝表示,隨着各項決策部署和惠企政策加快落實,中小企業經營情況出現積極變化,但經濟全面復甦需要時間,當前中小企業發展仍面臨複雜嚴峻的局面。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為幫助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渡過難關,黨中央、國務院陸續出台了一系列財税、社保、金融等幫扶中小微企業的政策,精準有力及時推出多項政策措施。“要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落實、落細,讓中小微企業有獲得感。”秦志輝説。

  針對當前中小微企業發展情況,秦志輝表示,總的來看,隨着各項惠企政策加快落實,中小微企業復工率在逐步提高,企業困難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秦志輝表示,針對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中的難點痛點,下一步將重點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分析研判推動政策落實。二是完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和融資環境。三是積極構建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四是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和水平。五是千方百計幫助企業穩訂單擴市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

  扶持小微眼光要更長遠

  本報記者 歐陽夢雲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認為,在關注一般性小微企業優惠政策的同時,也要注意那些帶有普遍性的企業待遇是否同時適用於小微企業。

  高培勇表示,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不難看出,我國對小微企業的減税降費政策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制度性的,是穩定的和長期的;另外一類是短期的,只適用於某個年度或某個階段。高培勇認為,支持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不是短期之內能提供什麼樣的待遇、給予什麼樣的照顧,而是要立足於一個相當長的發展時期,探討制度安排和穩定的制度支持。對於小微企業來説,更在意、更需要的也是穩定和長期的制度性支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小微企業經營陷入困境,但支持企業發展,要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不能僅僅聚焦於疫情之下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問題,要從長遠角度作出相關制度安排。

  “疫情終歸要過去,值得警惕的是,防止宏觀税費水平在疫情後出現反彈。”高培勇認為,在討論助力小微企業發展時,必須在戰時特殊舉措和平時一般性安排之間,築起一道隔離牆,防止疫情之下特殊政策效應外溢。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白津夫:

  多方聯動引來金融活水

  本報記者 張 靜

  小微企業發展,需要金融源頭活水,也需要多方聯動支持。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白津夫建議應從三方面着力。

  一是政策驅動形成聯動機制。“當前,要真正形成以金融支持為主、社會資本協同的機制,為小微企業發展建立起金融支持的長效機制。”白津夫認為,一方面要讓金融機構敢貸、願貸、能貸,大幅增加小微企業貸款。另一方面,應發揮社會資本作用,為其創造投資機會,既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又放大金融支持效應,實現互利共贏。

  二是數字化賦能精準施貸。白津夫建議,更多運用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破解對小微企業信貸支持的難題。除了要精準滴灌受困企業,還要重點加大對新業態企業的支持。

  三是創新金融支持方式。大力發展產業鏈融資、商業圈融資和企業羣融資。白津夫表示,小微企業要主動融入產業鏈和供應鏈,實現產業鏈協同、供應鏈融合。金融服務應進一步向產業領域延伸,發展供應鏈金融,深化金融服務。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

  保護好“優秀”縣域農信社

  農村金融時報記者 李建菲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表示,農村信用社是“三農”和小微金融服務的主力軍,但當前一些地方農信社發展改革中還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下一步發展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保持農信社縣域法人地位基本穩定。

  王信介紹,當前很多縣域農信社、農商行等,立足本土,經營效益較好,在支農支小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是,近期一些地區對農信社簡單“並大堆”,這不利於保持農信社縣域法人地位基本穩定,不利於支小支農事業的發展。

  王信強調,對於經營較好的縣域農信社,要切實加以保護。特別要關注那些表面上縣域法人地位還在、股東結構不變,但實際上人財物都受到干預的縣域機構。

  如何評估縣域農信社是否受到較多行政干預,王信表示,這需要深度評估。充分發揮各地已開始逐步設立的金融委地方協調機制作用,通過定性、定量指標對農信社縣域法人受到行政干預的程度作出評估,地方協調機制可監督檢查。

  清華大學教授、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許憲春:

  “內外”配合助力小微發展

  本報記者 秦 悦

  清華大學教授、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許憲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國家通過出台一系列財税、金融、社保等方面的政策,為小微企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與此同時,數字經濟大發展,為小微企業創新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外在政策環境和內在創新動力需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他表示,未來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監管部門、金融機構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藉助多種傳播途徑和宣傳手段,積極推動國家層面各項扶持政策落地、落實。加大信息服務,推進線上審批、資信審核、資金支持等流程,簡化審批程序。發揮社會組織、商業機構的專業服務能力,幫助中小微企業及時獲得政策信息和權威解釋,配合相關執行部門做好政策落地服務。

  此外,還要加快小微企業創新業務模式、拓寬銷售渠道。他建議,小微企業應積極推進企業轉型,向高附加值產業鏈升級,向數字經濟產業轉型。小微企業應加快發展新型商業模式,向多元化銷售渠道轉型,充分發揮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平台企業作用,擴大網上銷售,拓寬營銷渠道。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副行長邵智寶:

  政策市場需要協同發力

  本報記者 錢箐旎

  “中國郵儲銀行小微企業運行指數課題組今年開展了幾次調研,全面瞭解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小微企業現狀、困難和訴求。”中國郵儲銀行副行長邵智寶表示,結合調研結果,對小微企業支持政策提幾點建議。

  首先,進一步激活市場需求。對受疫情衝擊較大區域和行業的小微企業實施定向扶持,精準灌溉,進一步打通產業鏈、銷售鏈,滿足小微企業訂單需求。

  其次,靈活調整政策着力點。收集小微企業的實際情況和政策訴求,動態調整政策着力點和落腳點。對於疫情期間的各類臨時性措施提前制定退出計劃,並向社會公佈,避免各類主體對政策依賴度過高。要始終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好政策和市場的協同作用。

  再次,提振企業家信心。及時通過權威渠道公佈各類支持政策和操作指南,幫助企業家明確政策預期,提振信心。

  最後,穩住企業現金流。引導小微企業合理制定資金計劃,適時瘦身、轉型。同時,督促各類產業鏈核心企業縮短對上下游小微企業應付、應收賬款的週期,提高小微企業流動資金週轉率。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