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招行等理財產品淨值跌破本金,為何會出現罕見浮虧?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財經

來源: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近期,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淨值跌破本金,甚至出現浮虧。以招商銀行代銷季季開1號為例,該產品6月3日單位淨值跌至0.9997,6月10日跌至0.9988,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為-4.42%。不僅僅是代銷產品,招商銀行的“季季開2號”也“受傷”,該產品成立於5月12日,成立以來年化為-0.73%,目前單位淨值為0.9994。

來自銀行同業的數據顯示,從2020年4月末至6月初,其他國股大行的純債基金理財產品出現了不同程度回撤。可見理財產品淨值下跌並非個案,而是近期的普遍現象。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近期,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較為罕見出現浮虧,主要是受債券市場波動的影響。5月份以來,債券市場出現一輪“踩踏式”下跌,債券價格下行明顯,部分以債券為主要投資標的的銀行系理財產品受到波動較大,出現了浮虧。事實上,公募基金的固收類產品,如債券型基金,也出現了回撤。

普益標準副總經理陳新春表示,需注意的是,短期賬面的負收益並不代表實際的負收益。以股票投資為例,短期股票價格的下跌會帶來虧損,但如果長期持有,價格依然會漲回來,長期看依然是盈利。債券類理財產品同理,債券價格有漲有跌,最終市場價格會向內在價值迴歸,只要不是短期就贖回,賬面的負收益並不會帶來實際的負收益。

分析認為,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中,產品淨值出現波動屬於正常現象。在打破剛兑的背景下,投資者需改變以往對銀行理財“保本、剛兑”的觀念,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投資產品。

招商銀行等理財產品淨值跌破本金

近日,一則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浮虧的消息,引發市場熱議。以招商銀行“代銷季季開1號”為例,該產品近一月年化為-4.42%,6月10日的單位淨值0.9997。產品投資管理人為招商銀行理財子公司——招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

資料顯示,該產品全稱“招銀理財招睿季季開1號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產品代碼:107301)”,於2020年4月17日成立,為R2較低風險,100元起購,100%主投固收類資產,不參與股市,通過票息收益積累,每3個月定期開放申購和贖回。

在招商銀行網站上,上述理財產品的概覽顯示,本產品為淨值型產品,業績表現將隨市場波動,具有不確定性。本理財計劃的收益特徵為非保本浮動收益,不保障本金且不保證理財收益,本理財計劃的收益隨投資收益浮動,投資者可能會因市場變動等而蒙受損失且不設止損點。

除了“季季開1號”,招商銀行同系列產品“季季開2號” 也是浮虧狀態,成立以來年化-0.73%。6月10日的淨值為0.9994。該產品成立於2020年5月12日,為R2級(較低風險)產品,也是100%主投固收類資產,每三個月開放一次。

招商銀行APP截圖

據21實際經濟報道,建設銀行代銷建信理財有超過10只理財產品淨值跌破1。例如,“建信理財睿鑫最低持有90天開放第2期”理財產品於今年5月14日成立,最新淨值是0.998669;另一款代銷“建信理財睿鑫最低持有60天開放第2期”最新淨值0.998348。

6月10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理財公告梳理,包括工商銀行(工銀理財)、招商銀行(招銀理財)、建信理財、中信理財等機構的20餘隻銀行理財產品的最新份額淨值低於1,絕大多數為剛成立不久的固收類理財。

另據中國證券報,來自銀行同業的數據顯示,從2020年4月末至6月初,其他國股大行的純債基金理財產品出現了不同程度回撤。可見理財產品淨值下跌並非個案,而是近期的普遍現象。

第三方研究機構普益標準近期發佈了一份針對33家銀行資管機構信心指數調研,抽樣調研結果顯示,機構對債券市場看法相對謹慎,債券市場絕對信心指數為44.55,沒有一家機構認為未來3個月債券市場將呈現上行走勢。同時,更多機構認為債券市場走勢將顯著低於前期,債券市場的相對信心指數僅為27.9,認為未來3個月市場表現會更差的機構佔比達60%。

不過仍有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對後市較樂觀,認為銀行理財的波動比基金產品小很多,很快會重回正收益。

為何會出現罕見浮虧?

據經濟日報,長期以來,銀行理財都是預期收益型產品佔主導,出現虧損的情況很少,即使出現也只發生在風險等級較高的產品上面。但近兩年來,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速度明顯加快,產品的運作模式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淨值型產品的特點之一即資產淨值會隨着市場波動而出現波動。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近期,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較為罕見出現浮虧,主要是受債券市場波動的影響。

5月份以來,債券市場出現一輪“踩踏式”下跌,債券價格下行明顯,部分以債券為主要投資標的的銀行系理財產品受到波動較大,出現了浮虧。事實上,公募基金的固收類產品,如債券型基金,也出現了回撤。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賬面的負收益並不代表實際的負收益。普益標準副總經理陳新春表示,“以股票投資為例,短期股票價格的下跌會帶來虧損,但如果長期持有,價格依然會漲回來,長期看依然是盈利。債券類理財產品同理,債券價格有漲有跌,最終市場價格會向內在價值迴歸,只要不是短期就贖回,賬面的負收益並不會帶來實際的負收益。”

也就是説,正如股票價格漲漲跌跌,理財產品收益波動也是一種正常的市場現象。不過,為何銀行系理財產品出現浮虧,會引發較多討論和關注?對此,董希淼表示,其原因在於:一是銀行系理財產品投資者的投資風格總體上較為保守,偏好穩健型產品,心理準備不足;二是長期以來銀行系理財產品處於隱性的剛性兑付之下,較少出現虧損現象,即使虧損也剛性兑付。

買理財產品“保本”意識需變 打破剛兑將是漸進過程

興業研究分析指出,打破剛兑將是漸進過程,這需要產品端和銷售端統一協調。從資管新規執行方向看,未來資管行業不應承擔產品“剛性兑付”,但實際上,只有客户信任資產管理的機構專業能力和職業操守,才會將自身財產委託其投資,這也使得資產管理行業在剛兑問題上表現複雜。即使在成熟市場,機構常為了維護自身聲譽、募資能力和頭部客户利益,也會選擇性進行剛兑。以美國貨幣基金實踐為例,雖然貨幣市場基金理論上應是完全由投資者自擔風險的投資品種,但如果出現淨值波動較大或面值低於1美元的情況下,發起人或母公司常選擇給予資金注入支持。

從現實實踐看,即使產品創設和投研部門接受產品剛兑被打破,產品渠道部門會面臨後續募集資金的更大壓力,打破剛兑將是產品端和銷售端統一進行投資者協調和教育的過程。

據第一財經,理財產品收益率波動的背後也反映了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持續推進。以往銀行理財給投資者的印象是“保本、剛兑”,但在目前打破剛兑的背景下,理財收益率出現波動屬於正常現象,投資者需改變以前的觀念。

資管新規明確要求,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兑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兑付。如果經認定存在剛性兑付行為的,將按照存款類金融機構和非存款類持牌金融機構進行相應懲處。

資管部相關負責人稱,以前銀行發行的保本理財也好、非保本理財也好,基本都實現了剛性兑付。但在資管新規實施的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的趨勢就是要轉成非保本的浮動收益型淨值型產品,真正體現投資收益的高低與風險大小掛鈎。

這就使得投資者在購買前,無法預知實際收益率,需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審慎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投資者教育是關鍵,這也是銀行在淨值化轉型中面臨的一大挑戰,即如何讓投資者轉換持續已久的慣性思維,接受新的產品、培養新的投資習慣。”上述負責人稱。

隨着淨值化轉型的推進,有業內人士表示,銀行以配置固收類資產為主的“保底保收益”運營模式將發生改變。為了增厚收益,銀行將提高自身投研究能力,佈局多資產投資,如提升權益類資產配置規模等模式進行動態資產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