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勤
編輯 | 楊軒
輾轉美股、科創板等交易市場後,6月1日,威馬汽車向香港證券交易所提交招股書,終於選定在香港交易所登陸,進入公開市場。如果審核順利,威馬汽車預計可在三季度掛牌交易。
招股書顯示,威馬汽車最後一輪融資發生在去年末,以70.2億美元估值獲得包括電訊盈科、信德集團、雅居樂等企業的融資——過去兩年新造車公司估值集體高漲,但今年以來,以蔚來為例,如今市值相比去年末已經下跌一半。
而威馬作為一家累計融資額達350億元的吞金獸,進入公開市場所求的募資金額也不會太低。當前市場定價是否能達到此前投資人的價格預期?
曾經同屬新造車第一梯隊的威馬,比起蔚來、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等,上市晚了2-3年。蔚來掌舵人李斌曾説,時間是容易被忽視的成本,因此,蔚來在2018年9月,用剛交付100輛車的報表,搶灘紐交所。的確略顯倉促,蔚來捉襟見肘的數據過早曝光在輿論場。
但遲到近3年,蓄勢更久的新造車第二梯隊公司們,如威馬汽車等,似乎也未攫取到時間的價值。威馬汽車招股書顯示,2021年,公司交付新車44152輛,縱然比2020年增加了一倍多,但是比起蔚來、理想汽車們,仍然少了一大半。
4.4萬多台的交付量,只為威馬賺取了47.4億元全年營收,單車收入堪堪過10萬元。
汽車行業高度依賴規模,量少就意味着成本難以攤銷,招股書顯示,從2019年到2021年,威馬汽車毛利率分別為-58.3% 、-43.5% ,以及-41.1%。
威馬汽車三年財務概況,文件來自招股書
小鵬汽車在新造車頭部公司中毛利率偏低,但也有10%,第二梯隊的威馬汽車則掙扎在-40%左右,這也導致威馬汽車2021年全年虧損高達82億元,遠超以“燒錢”著稱的蔚來(2021年虧損40.2億元)。
大量失血之下,威馬汽車賬上還有41.6億元現金,就顯得更為急迫,香港上市似乎成為其進入安全區的奮力一搏。
“普及電動車”的故事不好講2015年,沈暉身批吉利集團副總裁和沃爾沃中國區董事長的光環,出現在一眾造車創業者陣容裏。有威馬投資人曾告訴36氪,威馬汽車當時的創始團隊陣容是沈暉、侯海靖、陸斌等行業老兵,“每個人在各自領域,都是研發或者銷售精英。”
沈暉也講了一個足夠吸引人的故事,用汽車老炮的製造經驗和供應鏈優勢,打造一個電動汽車版的“大眾”。大眾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之一,每年千萬級的銷量,成就了無數個家庭的自由出行之夢。
但是在電動汽車領域,遊戲規則變了。電池是電動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其成本常年居高不下。
有威馬人士告訴36氪,威馬汽車高管初次拜訪某頭部電池公司時,連門崗都沒通過,苦等數天才被接見。而即便到了2021年,電池價格的主動權依然在上游公司手裏,這也成為車企難以承受之重。
據招股書信息,2021年,威馬從前兩家電池供應商採購電池的費用達到17億元,超過其全年營收的30%。在這樣的成本結構下,均價10萬元的威馬汽車,勢必要交出一份毛利率負40%的報表。
威馬汽車2021年電池採購費用,來自招股書
當然,這不只是威馬汽車面臨的問題,同樣在3月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文件的零跑汽車,也沒有衝破“低價市場鉅虧”的魔咒,2019~2021年期間,公司淨虧損分別為8.1億元、9.35億元、26.29億元,毛利率分別為-95.7%、-50.6%和-44.3%。
蔚來汽車早早將定位鎖定在了40萬元價位,理想汽車也錨定了30萬元的價格,小鵬汽車交付首款10萬級別的G3車型後,馬上重金塑造了轎跑P7,讓自己進入20萬元-30萬元價格帶。理想汽車在2021年的內部信中明確,公司的產品區間在15萬-50萬元市場區間。同樣,蔚來的子品牌阿爾卑斯,定價也在15萬-30萬元之間。
幾乎頭部的造車公司都意識到,短期內,電池成本的發展曲線尚不足以支撐電動汽車在平價市場普及。
今年的電池原材料碳酸鋰暴漲之後,動力電池也應聲提價30%-50%,盤踞在低價市場的造車公司們,勢必會迎來更劇烈的虧損。
向上突圍,一場絞殺戰低價市場的困局,車企們都已看到。同處第二梯隊的哪吒汽車,獲得周鴻禕大筆投資之後,喊出了“科技平權”的口號,但很快也捆綁了華為、寧德時代等行業龍頭,希望在今年推出售價突破20萬元的車型哪吒S,以改善財務局面。
威馬的佈局類似,在其未來的車型規劃中,也希望藉助智能和科技功能,推出售價更高的產品。
威馬汽車未來產品佈局,來自招股書
根據招股書信息,威馬汽車今年下半年要推出的旗艦轎車M7,就承接了諸多新技術框架,包括和特斯拉類似的集中式三區電子電氣架構,整車的SOA(軟件即服務),高級別自動駕駛等。
M7車型將搭載32個自動駕駛傳感器,幾乎包攬了行業裏熱門的硬件配置:7個800萬像素高清攝像頭、4個200萬像素環視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以及1個獨立高精定位模塊和最大算力1016 TOPS的4顆英偉達Orin-X自動駕駛芯片。
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招股書信息,威馬汽車的研發投入仍然薄弱,從2019年開始的三年研發支出分別為8.93億元、9.92億元和9.81億元,全年研發費用僅與蔚來、小鵬等公司的單季支出相當。截至2021年末,威馬研發人員1141人,而相比之下,蔚來、小鵬汽車等新造車公司,研發團隊都已超過5000人。
保守的研發策略,如何支撐和實現炫目的科技功能,需要威馬用落地的產品給出答案。
此外,雖然堆疊硬件配置、宣講智能化功能,在行業裏早已呈氾濫之勢。但智能化功能是否是汽車產品的剛需,仍不是共識。
蔚來掌舵人李斌就曾向36氪直言,汽車行業沒有一招鮮的突圍路徑,考驗的是技術、服務、體驗、補能等體系化的能力。小鵬汽車的智能駕駛口碑出眾,但也未能幫助公司打破低毛利的困局。
不管是威馬,還是零跑、哪吒們,想要走出10萬元左右的低價市場,向上攫取更多利潤,都需要在渠道、服務、產品等多個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而留下的窗口期並不長。
蔚來的子品牌正摩拳擦掌,小米汽車也即將問世,以及特斯拉、小鵬、理想等都會為了擴大市場版圖,向大眾市場延伸佈局。一場激烈的征伐不難預見。
進入公開市場,撬動資本,拿到更多籌碼,或許已經成為威馬們的背水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