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保”調查:是真正的定製保險還是“蹭熱度”

“惠民保”調查:是真正的定製保險還是“蹭熱度”

10月26日,北京“京惠保”發佈數據稱,該產品上線一個星期,投保人數已超過50萬。

從2015年深圳一城試點,到今年40多個城市競相上線、諸多城市正在醖釀推出,一時間,“惠民保”已成為“百萬醫療險”之後的又一網紅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惠民保”已迅速形成全面開花之勢,對促進多層次醫療體系的構建將起到推動作用。但也應正視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雖然“惠民保”號稱是“一城一策”的定製化產品,但定製成分並不大。又如,有的地方不只存在一款“惠民保”,還有的地方出現“蹭熱度”、借“惠民保”之名行跑馬圈地之實的現象。這些都需要不斷完善,並加強政府監管和引導。

40多個城市

今年落地“惠民保”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城市或省份推出普惠型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具有城市醫保人羣專屬、“一城一策”定製、低保費、高保額、投保要求非常寬鬆等特點。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40多個城市和3個省份推出了“惠民保”。

事實上,“惠民保”的本質是普惠型商業補充醫療保險,雛形最早出現在2015年的深圳。此後幾年,跟進的城市只有南京等少數幾個城市。直到今年,“惠民保”突然躥紅,快速鋪開。

對上述現象,中再壽險產品精算部張驥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認為,主要得益於宏觀政策的支持,政府、保險公司和第三方平台都有較強的動力來推進。

首先,從政府角度看,推出“惠民保”,可以在不增加財政額外支出的前提下,提升市民醫保待遇水平。因此,部分城市醫保管理部門要麼為“惠民保”背書,要麼在醫保數據資源方面給予支持。《證券日報》記者瞭解到,山東省淄博市推出“淄博齊惠保”當天,淄博市政府副市長畢紅衞在上線活動現場購買了第一單,體現出政府的支持態度。其次,從保險公司角度看,“惠民保”本質上是商業保險,在獲得政府支持的情況下,無論是產品本身的銷售、客户拓展還是對企業品牌的宣傳等都大有裨益。此外,第三方服務公司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積極性很高。例如,部分平台希望通過參與“惠民保”,將醫療服務和後端供藥環節打通。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對記者表示,在下沉市場和下沉人羣中,商業健康險有巨大的剛性市場需求,而且這些客羣往往和保險公司現有客羣並不交叉,所以,儘管“惠民保”是普惠性質的,不太可能給險企帶來太多直接利潤,但對保險公司的業務發展意義重大。一方面,可通過微利業務開拓新的市場和客户,變相實現低成本獲客;另一方面,有利於建立與當地政府及醫保部門的關係,有利於進一步開發當地資源。

張驥認為,“惠民保”藉助年初《國務院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銀保監會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等國家和行業層面的政策東風,作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實踐形式之一,拓寬了商業保險的可保人羣範圍,對普及保險教育、提高老百姓保障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形成了今年全面推廣的大勢。

保費便宜

市民購買踴躍

不少業主在諮詢“京惠保”投保方式後,得知可以直接在公眾號投保時,直接進行了體驗。“看都沒看,輸入名字、身份證號、手機號、驗證碼,直接就支付了。我選擇的是每年自動扣費,是不是有點不妥呀?就79元,也無所謂了。”業主陳珺(化名)表示。

記者對身邊朋友或鄰居進行隨機採訪時發現,大部分市民對“有政府支持,每年79元,最高可以保200萬元”的保險認可度都很高。北京市民呂先生表示:“幾十塊錢,還沒有一件衣服貴,買一份總不會錯,希望用不上,萬一有需要,也不會太着急。”

這恰恰反映出,市民對“惠民保”的瞭解程度還有所欠缺。例如,不少消費者只看到保費便宜、保額較高,就盲目買入,但對其具體的承保和理賠規不太瞭解。

張驥表示:“惠民保”屬於普惠型商業補充醫療保險,理賠門檻較百萬醫療險略高,但消費者不能因為看到“惠民保”便宜就轉投該產品而放棄百萬醫療險。其實,這兩類產品各有不同,“惠民保”更適合為防止大病帶來過重經濟負擔、擔保費預算有限的人羣。對於難以買到合適的普通醫療保險的帶病體人羣,“惠民保”是個很好的選擇。

部分地區缺乏定製成分

參保率不理想

花費幾十元或一百元、兩百元就能擁有的“惠民保”,對於完善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也能很好地緩解人們的“大病焦慮”,但在“惠民保”急速落地的過程中,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值得關注。

“這個‘惠民保’只能算是激進版的百萬醫療險,可以説是為了蹭熱度。一方面,這個產品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政府指導;另一方面,該產品直接以超低價格面向全省銷售,缺乏定製成分。”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在點評某省近期推出的“惠民保”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會導致人們對“惠民保”認知的混亂,也會給產品的長期穩定運營埋下隱患。從另一個角度看,“惠民保”本質上仍是商業保險,地方政府對產品的運營也不宜進行具體指導。還有業內人士認為,“惠民保”在今年急速落地的背後,存在相關公司“跑馬圈地”的成分。

記者瞭解到,與普通醫療險可隨時投保的特點不同,目前各地推出的“惠民保”都採取集中一段時期投保的模式,到期即關閉,保障期間為一年。至於到期之後如何運行,承保規則、保費是否將進行調整等,目前大多並不明確。另外,不同地方的“政府指導”參與機構不同,指導程度不同,投保率也參差不齊。根據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的調研結果顯示,以常住人口為基數,各地的參保率在1%-15%之間,整體參保率不夠理想。一方面,説明人們的保險意識仍待提高;另一方面,反映出部分地方的“惠民保”宣傳仍不到位。

業內人士認為,“惠民保”要持續穩健運營,將“惠民”落到實處,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完善。例如,同一城市儘量在同一時期只上線一款“惠民保”,可由多家險企共同承保,集中資源、集中推廣、降低整體風險。同時,各城市需採取措施提升參保率。例如,開放醫保個人賬户的劃撥、鼓勵企事業單位為員工投保等。此外,建議政府加強監管“惠民保”在落地過程中的定價、推廣及服務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81 字。

轉載請註明: “惠民保”調查:是真正的定製保險還是“蹭熱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