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者:英對華強硬,並非長期戰略轉向
本文轉自【中國日報】;
作者: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高級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夏添恩(Tim Summers)
過去10年,中英關係大體來講是積極的。
從2011年至2019年,英國對中國的商品和服務出口總額從200億英鎊增長到450億英鎊,進口額從410億英鎊增長到600億英鎊;雙邊貿易總額增長了71%,英國的貿易逆差從210億英鎊減少到150億英鎊,逆差佔貿易總額之比從33%降至14%。
雙邊投資也有所增長。英國一直是中國在歐洲直接投資的第一大目的地國,這有力拉動了英國的就業,保護了英國企業利益——今年3月正式完成交割的河北敬業集團收購英國鋼鐵公司案就是最新例子。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然而,中國在英國的投資在外國直接投資總量中仍只佔一小部分,因此中國在英投資所引發的巨大爭議,與其實際規模相比顯得很不成比例。
在英國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從2014-2015學年的9萬人增長到2018-2019學年的12萬人,五年增長了35%。旅遊業也有所發展,2019年中國赴英遊客達100萬人次,是2009年的5倍。
在短期內,新冠肺炎疫情將對以上這些數字產生衝擊,但長期潛力預計仍將保持強勁。
這一切對英國的影響總體是正面的。劍橋計量經濟基金會日前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貿易、旅遊和留學生為英國創造了超過10萬個全職工作崗位。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從知識產權保護到科技創新交流,中英雙方在其他領域的合作也不斷擴大。應對環境和氣候挑戰也提上了雙邊政策議程。
政治風向突變?
但最近數月來,雙邊關係卻面臨巨大挑戰。
轉折點發生在7月中旬,英國政府宣佈,撤銷1月份做出的允許華為繼續參與英國5G網絡建設的決定。此前不久,英國政府還針對香港國安法的出台表達了強硬的反對立場。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這些事件之所以發生,必須要放在中美矛盾加劇的背景下來看。美國正尋求多點出擊,全方位“圍攻”中國,這導致了英國關於中國話題的政治風向出現變化,自2020年初以來,反華的聲音越來越響。對一些英國人來説,中國已經取代脱歐,成為首要的政治話題。
所有這些都給英國制定“後脱歐時代”對華策略帶來了嚴峻挑戰。多年來,英國對華戰略的核心一直是:通過加強商貿聯繫來促進英國經濟利益;儘可能共同努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同時保護英國的國家安全利益,承認兩國在人權等問題上存在分歧。
如今,這種策略遭到了英國一些政界人士的抨擊,他們希望採取一種更類似於當前美國政府那樣、更加鷹派的做法。毋庸置疑,這背後一定是美國政府在大力遊説,希望英方能在政策上有這樣的轉變。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英國政府最近針對中國所作出的種種決策,需要在以上這個大背景之下看待。當前全球局勢不確定性很大,因此,儘管英國上月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很可能會給未來中英關係帶來挑戰,但它們更應被視為迫於當前政治壓力的“權宜之計”,並不代表長期的戰略轉向。
合作機會仍在
現在的問題是,中英友誼的“小船”是否會被這些短期政治壓力所掀翻?兩國在多年的友好交往中實現了互惠互利,然而在當前英國對華問題的討論中,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雙邊關係已經取得的成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諸多挑戰當前,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成為雙方持續合作,並真正能夠帶來效益的領域之一。
中英在制定和管理2021年全球議程方面將扮演關鍵角色。分別原定於今年在昆明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和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儘管因疫情影響而推遲,但相關工作對全球的未來仍至關重要。
將兩國關係更多放在全球性的議程框架下,以期取得一些明確的成果,而不是僅放在雙邊層面進行討論,有利於加強雙邊關係穩定性。政治挑戰確實存在,而且目前已經在英國引起強烈的民眾情緒。然而不論眼前的壓力如何,中英繼續發展富有成效的合作依然是有可能的。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責編 | 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