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人民幣升值終結“美國例外論”

參考消息網9月21日報道俄新社莫斯科9月19日刊載題為《美國銀行:中國和新冠病毒開始打破美國的經濟優勢》的文章,作者系記者伊萬·達尼洛夫,文章指出,美國例外論正在喪失,人民幣升值,對美元匯率大幅上漲。文章摘編如下:

直至不久前,每一次全球危機都會變成給西方尤其是美國經濟帶來額外收益、夯實其優勢地位的源頭。無論危機如何撼動世界,但獲取優勢的套路並未改變:倘若有糟糕之事席捲全球,表現最可靠的資產非美元(或是美國財政部發行的美元國債)莫屬。而存放這種最放心資產的最可靠之地,自然是美國的大銀行了。

如此一來,相當可怕的局面正在形成:世界其他國家越是捉襟見肘,資本就越來越向美國集中,為當地企業的發展、白宮的預算赤字增長營造了絕佳的條件,而這些預算資金又被華盛頓投入到在全球其他地區製造動盪的項目當中。用最粗俗的詞語來形容,美國由此獲得了一台財富製造的“永動機”,或者説是作用範圍覆蓋全球的“吸鈔機”。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終日勤勞工作掙錢。而後,華盛頓要麼利用顏色革命,要麼假手本國金融機構製造“金融休克”,引爆新一場全球或是地區危機,讓他國創造財富的極大部分流入美國的金融體系,繼續為這台危機發電機的運轉提供原料。

在此背景下,對美國的這種獨一無二性即美國例外論的傳統解釋顯得尤為可笑。那些供職於金融機構或是媒體的美國人喜歡拿此説事,他們説得天花亂墜,説是在“捍衞財產權”“低腐敗”和“對政治體系的信任”。在金融領域,美國例外論的確存在,至少在目前還有市場,但它顯然與吹得神乎其神的“人權”和“法律至上”無關。

新冠疫情的蔓延以及隨之產生的全球性經濟恐慌,出人意料地打破了上述機制,過程相對悄無聲息,令金融界人士大跌眼鏡。他們以為一切會跟過往類似:在危機中,美元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將升值,投資美國國債是首選的“避風港”。由於危機在美中貿易戰再度嚴重激化的情形中爆發,華盛頓甚至開始制定搞垮香港貨幣體系的計劃,企圖加大中國所蒙受的經濟及聲譽損失。

然而,事態發展跟華盛頓的如意算盤並不吻合,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説,高盛認為,未來12個月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升至1美元兑6.5元人民幣。高盛公司亞洲宏觀研究聯席主管兼首席亞太股票策略師慕天輝指出,這是因為美元在過去幾年走勢強勁後,已陷入“結構性疲軟期”。該現象背後的動因是“美國例外論的喪失”,此前支撐美元升值的因素如美國相對較好的經濟增速,如今已遭“逆轉”。本週,無論在岸還是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都大幅上漲,突破了6.8的關口。這是因為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8月全國零售銷售增速在年內首次由負轉正。

對於那些數月前,即在1美元兑換7.1元人民幣時大談中國金融體系和經濟面臨極度貨幣短缺、預言資金會從中國再次外流至美國的美國專家而言,這相當難堪。目前的事態發展與他們的展望恰恰相反:中國金融市場正在吸引那些被危機“嚇得如同驚弓之鳥”的資本,它們希望在高穩妥性的情況下實現高回報。凱投國際宏觀經濟諮詢公司不久前在分析報告中告知其用户,中美國債收益之間史無前例的差距,傳遞出人民幣匯率未來走勢極佳的信號。儘管美聯儲降息並表示利息在未來很多年內將接近於零,但中國央行主要調低的是短期利率,這表明中國國債的收益較之其他主要市場要高得多。

這一干巴巴的結論背後其實隱藏着極有意思的後果:此前,美國可以將利率維持在它想要的低水平上,並不擔心全球資本會流向他國或是其他市場,尤其是在危機情況下。然而,北京啓動了剝奪美國這一特權的進程,因為中國的經濟狀況、北京對疫情的正確應對、央行的保守政策,能夠向世界資本提供在中國市場上有利潤可賺的可靠投資機會。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雖然存在強大慣性,但變化已拉開帷幕,目前看來,勢頭只會不斷加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0 字。

轉載請註明: 俄媒:人民幣升值終結“美國例外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