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江聃
4月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6%,較1月份預測值上調0.5個百分點。其中,預計中國經濟將增長8.4%,較1月份預測值上調0.3個百分點。不過報告也認為,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仍然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將主要取決於疫情發展及政策行動的效果等。
IMF經濟顧問兼研究部主任吉塔·戈皮納斯表示,走出這場健康和經濟危機的道路已經日漸清晰。人們在疫情中調整了工作和生活方式,這使全球經濟得以在總體流動性減弱的情況下繼續有效運轉,各地區的經濟復甦總體而言都強於預期。在去年採取空前規模的財政應對政策並持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的基礎上,一些經濟體(特別是美國)提供了更多財政支持,進一步提振了經濟前景。
不過,吉塔·戈皮納斯也指出,上述預測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多種潛在的上行和下行風險並存。經濟前景在很大程度上仍取決於病毒與疫苗之間的較量。如果疫苗領域取得更大進展,經濟前景將得到改善,而如果出現抗藥新毒株,經濟前景可能急劇惡化。隨着病毒與疫苗的較量展開,各國必須進一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以保證在這一不確定時期繼續有能力支持經濟活動。
吉塔·戈皮納斯建議,各國需要根據本國國情采取相應的方法,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充分考慮到疫情所處階段、經濟復甦的力度,以及本國的社會和經濟情況。如:一旦衞生危機消退,政策重點可以轉向建設更具韌性、更加包容、更為環保的經濟,以促進復甦和提高潛在產出。優先任務包括:投資於綠色基礎設施,以緩解氣候變化;加強社會援助和社會保險,以遏制不平等加劇;採取激勵措施提高生產能力和適應數字化經濟要求;以及解決債務積壓問題。
此次發佈的報告還強調,復甦路徑的分化很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差距較疫情前預期顯著擴大。相對於疫情前的預測,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不包括中國,在2020~2022年的累計人均收入損失相當於2019年人均GDP的20%,而發達經濟體的損失相對較小,為11%。這將導致減貧進展出現倒退,極度貧困人口2020年預計將增加9500萬人,而營養不良人口將增加8000萬人。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近日出席IMF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線上揭幕時表示,中國和美國在全球經濟復甦中的引擎作用越趨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