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基金理財課”銷售:別中了套路,又繳了智商税

  “人還在,錢沒了。”2021年春節過後,隨着基金行情一路下跌,不少年輕人“夢碎”基金場。

  90後小武也是其中一員。不過,他同時也是投資課程製作人,俗稱“賣課的”。這個身份,讓他來不及為自己的虧損憂慮,反倒得先想辦法撫平客户“破碎的心”。

  小武供職於一家規模不大的私企,除了基金付費課程外,公司還有一些股票、房地產和奢侈品等投資課程。他們時常會邀請一些基金經理、銀行高管等金融行業人士來錄製課程,再由公司分發給各大互聯網平台。

  相對於其他課程的價格,基金課定價並不高,一套10節的課程,價格在99元左右。“這種小體量的課程比較適合年輕人,看完不可能立馬變‘大神’,只是引導他們投資更理性。”小武説。

  此前,某平台發佈的《中國家庭理財趨勢報告》指出,2020年新增“基民”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到了一半以上,年輕化趨勢明顯。

  2020年行情大好,過完春節,小武的公司就開始忙起來,準備迎接下一個紅利期。然而,他們發現,此前市場的狂熱並未在課程銷售數字上體現出來。相反,一些打着“限時0元”旗號的理財課,更受基金“小白”的青睞。

  小武表示,這類“免費”理財課一般採用“短期賺百萬”“保證收益率”的話術進行推銷,並不斷強化“限時低價”“限額低價”的概念,讓年輕“基民”產生“收益大於成本”的強烈對比感和緊迫感。

  記者加入了某平台“小白理財訓練營”後發現,培訓老師會在微信羣滿200人時開始授課,短短半小時內,有30多人掃碼進羣。

  套路出現在基礎課程結束後。老師推薦了進階課程,而該平台的頁面顯示,“進階訓練營”費用標價高達1080元。

  這還不是最狠的。

  在知名消費服務維權平台黑貓投訴App上,關於“基金課”的投訴已達200多條。有消費者表示,自己交了7999元學費,進入所謂“金卡進階班”微信羣后,只上了一天課,羣就被關閉。

  “對於基金與股票投資來説,除了固收類定期理財產品,承諾收益率的課程一般是假的,畢竟市場有風險。此外,投資人需要在市場上經歷牛市熊市波動,用時間來提升自己的‘財商’,對短時間‘從入門到大神’的課程也要保持警惕。”小武分析説。

  盯上年輕“基民”的不只“免費”財經課。

  小武和同事觀察,大部分年輕“基民”不具備傳統投資者分析財務報表的基本能力,越專業的課程越不容易吸引人。反倒是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的博主,輕輕鬆鬆就用簡單直白的話術吸引了大量粉絲。

  “日賺5000!史上最全基金教程” “全職媽媽一年200萬入袋,最好的投資機會在這裏”……小紅書上,不少博主滿心喜悦地分享着自己的“喜訊”。每當看到這些視頻,小武都不免冷笑:“又是‘割韭菜’的套路。”

  這些套路在小武看來太易識破,但動輒十幾萬的點贊量,還是不得不説“買單”的“基民”不在少數。小武注意到,這些好為人師的“理財大神”大多非專業出身,有的甚至還是美妝博主半路轉型,也沒有相關的從業經歷和證書。

  吸引年輕“基民”,除了這些 “薦基”博主,還有一類是調侃金融市場的段子手。

  2017年,在入職現公司之前,小武也曾在一家自媒體工作。這家自媒體的主要賬號是財經圈的“知名財經博主”,在微博上擁有300多萬的粉絲。

  在微博上,這類博主比比皆是。他們往往沒有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等資格證書,也不會涉及專業金融知識。但幽默風趣的調侃段子像一把精準的鐮刀,收割了一批又一批的流量,成為基金頻上熱搜的強大推手之一。

  顯然,這類博主瞄準的,並非金融領域的專業人士。他們需要覆蓋更多“普通人”,通過流量、投放等等方式獲利。

  “年輕人在前一類博主的推薦中積攢‘怨氣’,接着在另一類博主中得以宣泄情緒,也是一個有意思的閉環。”小武笑稱。

  除社交平台外,金融平台的推薦機制也在無形中助推年輕人對基金的追逐。

  小武表示,為了吸引用户眼球、促進購買,不少平台會將短期內收益高的基金展示在首頁或推薦位。一位微博網友抱怨,“某平台自選基金裏,連漲幾天就推薦,持續下跌的基金,卻不見標註。”

  小武身邊不少年輕朋友急於“追漲”掙錢。他們入手的大多是排行榜裏的前幾名基金,代表高收益率的紅色數字,就是催促他們“及時上車”的利器。

  可是,當2021年的第一盆冷水潑下來,這些朋友們已經忘記了“上車”時的不由分説,爭先來問小武“怎麼辦”。

  短期收益率不代表未來趨勢。小武説,“真正選好基金要看很多方面的因素,熱點行業或領域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平台上的基金推薦機制難免會產生誤導”。

  互聯網金融平台的套路不止於此。記者打開某基金理財頁面後,一個隨機紅包跳出,紅包金額3.18元,但不可提現,只能在購買基金時使用。而至於體驗哪隻基金,平台早已安排好,就附在紅包金額數字的下面。那條紅彤彤的上揚線,暗示你這場“體驗”看起來“穩賺不賠”。

  記者注意到,理財頁面裏,會不時有券商做基金銷售直播,每場都能吸引上萬網友觀看。點進“答疑專場”,可以發現,他們在科普投資常識的同時,“直播帶貨”也早已經安排好了。彈幕裏,網友追問的“財富密碼”,必然就是直播間購物車裏的自家基金。

  “萬物皆可直播帶貨。衝動買衣服還可以退貨,但在還沒搞清楚理財基本邏輯時,就被主播牽着鼻子買基金,最終傷心又‘出血’的還是自己。”小武表示。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07 字。

轉載請註明: 90後“基金理財課”銷售:別中了套路,又繳了智商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