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北京泓澄投資“穹頂之外——2021年策略會”直播內容節選:
中國是一個很大的經濟體,很多產業通過過去這麼多年的發展都形成了很多具有很好競爭力的公司,所以很多行業都值得大家尋找比較好的投資標的,但如果我們一定要説一些相對肥沃的土壤,可能我們會説兩個,其中一個是消費。
消費有很多數據大家可以看,無論是空間還是盈利能力等方面,其實有很多都是很正面的,我們從更長視角給大家看為什麼消費是更好的土壤,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這張圖:
由於中國是這麼大的經濟體,中國中產階級的數量趕得上美國的人口數,所以邏輯上很合理,在中國每個行業的龍頭公司大概率都跟美國這個行業的龍頭公司在一個數量級。
過去10-20年我們已經在很多行業陸續看到了這種現象,比如2007年那波牛市我們第一次看到了能源公司、大銀行的市值跟美國這些龍頭公司的市值在一個數量級。過去這些年我們也看到了我們有競爭力的互聯網公司,基本也漲到了跟美國互聯網龍頭公司同一個水平,至少不會差一個數量級,這是一個必然現象。由於我們是這麼大的經濟體,由於我們成長出了這麼大中產階級的消費羣體,所以邏輯上就應該能夠產生大市值的公司。
數據來源:萬得;注:市值佔比均為年底行業市值佔總市值的比例
但我們看最大差異點在什麼地方?在消費品行業上,如果我們把幾個大家主要日常見到的消費品龍頭公司市值加總,你會發現加總下來中國這些龍頭公司的市值基本是美國龍頭公司可對標子行業市值的1/10,這一定是不合理的。
數據來源:Bloomberg
放在長期的維度上一定會相對接近,甚至我們應該更高一點,因為我們還有大量現在不是中產的人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們的人口基數還是太大,但為什麼以前沒有呢?或者説現在只有1/10的原因是什麼?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我們大概可以解釋一下:
1、由於我們開放時大部分消費品行業直接把門打開了,我們的消費品公司在改革開放之後直接面對的就是外資的競爭。
我們經常舉例,小時候我們用的化妝品大寶直接面對的就是寶潔、聯合利華的競爭,就是一個30歲青年對一個3歲嬰兒之間的競爭,基本就是秒殺。但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們已經成長出了很多十幾歲的青年,海外這些龍頭公司可能也變成了四五十歲的中年,所以我們的競爭差異其實是在縮小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比較小,只有1/10,因為這是一個發展過程,是一個成長過程。
2、這一點要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我們要向外國學,外國的東西都很好,就像我們70年代出生的人相對都有一點崇洋媚外,喜歡買耐克、買松下,因為我們骨子裏就想向外國學,好像他們的東西更好,但實際上現在的00後、10後,包括90後,可能他們出生的時候中國就很好,所以在他們作為消費者的時候,不會給本土消費品公司太多折價,這一點特別重要,所以我們會看到現在有大量“國潮”消費品,因為客觀來説中國的企業更瞭解中國消費者的精神訴求,知道你想要什麼東西,邏輯上它是能發展好的,只是以前需要一個成長過程,或者以前消費者會有消費歧視,覺得外資的好一點,但通過他們自身的成長,也通過新一代消費者的誕生,本身不會對國產品打折價,所以在同樣公平的競爭環境之下,我們又更瞭解中國人的消費需求、精神需求,邏輯上你是能長大的。
未來就是我們前面對消費的斷言,我們覺得一定會出現跟海外這些公司同一級別的消費品公司。也就是説,作為一個整體,我們有大量消費品公司可能會有10倍以上的機會,我覺得這是非常合理,這個邏輯也非常真實,至於具體是什麼,也不一定是我們現在的龍頭公司,它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也許會生長出新興的其他消費品公司。
@今日話題 @雪球私募
/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