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公司在創立之初,雖然會犯錯,一般都是犯的小錯。最關鍵原因就是沒有錢,我們做事方面會比較小心謹慎。一旦公司賺到錢之後,就可能是創業者犯大錯的時候。
尤其是購買固定資產,這幾乎是所有創業者的通病。因為購買固定資產不僅讓公司看起來更有實力,也可以滿足創業者內心安全感的需要。
試想一下,如果一家公司辦公室是租的,產品是代工的,就連員工都可能是外包的,這樣公司就是別人口中的皮包公司,創業者自己也很難有安全感。他需要僱傭完全屬於自己的員工,最好可以買上一棟樓,再也不用付房租了。如果可以的話,他還想自建一家工廠,看着自家公司機器日夜轉動,內心的滿足感跟之前是完全不一樣的。
創業者內心的這種活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做法不一定對。因為市場環境是瞬息萬變的,我們總是想要任何一個環節控制在自己手裏,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一旦公司資金遇緊,這些資產又會以比較便宜的價格抵押或者賣給給別人。到頭來,一切都是夢一場。
如果説只是正常的倒閉還算好,有的公司為了建廠或者是買樓,貸了很多款,公司還不上之後,創業者可能還要到監獄裏進修幾年,這真的是得不償失。假設沒有那麼多固定資產,公司的負債率就可能大幅降低,靈活性也會大大提高。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盤點一下公司購買固定資產的“七宗罪”。
第一、浪費機會成本。不管是一家企業還是人,當我們手裏的資金有限時,而你剛好又面臨兩個選擇,你在選擇了其中一個的時候,就放棄了選擇另外一個可能帶給你的收入,這個可能損失的收入,也就是經濟學家口中所説的“機會成本”。
舉個例子:現在公司一年能夠營收過億,淨利潤超過1000萬元。此時我們面臨着拿利潤建工廠還是做廣告的選擇。如果我們建工廠,我們可以讓公司每年省掉1000萬元。但是如果我們拿這1000萬元去做廣告,那麼可能給公司創造5000萬的利潤。
如果我們選擇了建工廠,那麼我們的機會成本就是5000萬元。相當於我們拿着5000萬換了1000萬,虧損比較嚴重。反之,如果我們做廣告,為公司創造了更多訂單,那麼我們的機會成本只是1000萬元,我們換來了5000萬元。相對來説,這個決定會更加符合公司股東們的利益。
現實生活中,機會成本是很難計算的。可是機會又是稍縱即逝的,為了避免浪費掉太多的機會成本,那麼我們最好不要把寶押在一件事上面。儘可能都嘗試一下,多匹馬賽跑。
第二、產生大量折舊費用。固定資產中除了土地和房子有可能增值以外,其他的都會每天產生折舊費,日積月累,折舊費用就是一筆很大的費用。
假設我們辛辛苦苦通過自建廠房降成本降下來了1000萬,但是我們的流水線折舊費就是1000萬,那麼我們就沒有必要這麼辛苦自建廠房了,完全是費時費力費錢。
第三、可能產生大量的維修費用。如果我們產品選擇的是代工模式,那麼我們根本就不用操心代工廠的維修費用以及機器的磨損情況。可是自己有了這些機器之後,就要面臨着不斷維修的狀況,維修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如果我們使用不當,可能會導致機器徹底壞掉,損失會更大。
第四、企業轉產損失無法估量。舉個例子:假設我們是諾基亞的代工廠,剛把流水線建好,諾基亞倒閉了,流水線也就浪費了,這損失只能用慘重來形容了。
第五、固定資產建造成本巨大。公司在有錢之後,想要建一個廠房或者是一座辦公樓,那麼就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推進項目。這可能會導致公司主業的停滯或者是增速放緩。
第六、固定資產的閒置也會造成浪費。假設公司為了看起來有排面,一次性買了10輛公司班車,可是很多員工離公司比較近,走路或者騎電動車就到公司了,根本就不着公司班車,那麼就會造成班車的閒置,這也是一種浪費。因為班車每天也在產生折舊費用。
第七、固定資產的維護費用不可忽視。不管是公司購買的設備還是廠房,都是需要維護的。比如:我們買了辦公樓之後,裝修有點舊了,是不是要重新裝修一下?這就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總體來説,公司的發展都是在往輕資產方向發展,因為品牌要比固定資產重要得多。只要我們能夠做好品牌的建設,是否有足夠多的固定資產,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了。不過我並不是堅決反對大家購買固定資產的,因為當公司的現金流非常充裕的時候,購買一些固定資產也未嘗不可。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用顛覆式創新與新商業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業的世界裏,沒有被淘汰的行業,只有被顛覆出局的企業,現在所有的商業競爭都會聚焦在“顛覆與重構”上。
一家公司或者一位老闆,如果顛覆與重構能力短缺,註定會提前敗下陣來。
請記住:沒有創新力,哪有想象力;沒有想象力,何來競爭力;要想破局突圍,必須顛覆原有商業模式,重構新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