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失速:外商直接投資猛跌16%,為近十年來首次負增長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馬歡
比亞迪在印度的第二座工廠,涼了。
印度《經濟時報》近日報道,印度工業和內部貿易促進部(DPIIT)拒絕了比亞迪10億美元在當地合資建廠的提議。一位印度官員稱:“在審議過程中,人們提出了對中國在印度投資的安全擔憂。”
為何以前可以批准比亞迪建廠,現在卻不行了?這種對外資“又打又拉”的態度,印度真的想繼續吸引更多的投資嗎?
長期以來,印度都是全球投資者最看好的新興市場之一,印度也總將自己包裝成全球投資屆的寵兒,但現實可能並不如此。
據印度《鑄幣報》、The wire網站報道,致同(Grant Thornton)會計師事務所指出,印度2023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資(FDI)正在下降。
具體數據上,2022-23財年,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為710億美元,相較2021-22財年創紀錄的848億美元,下降了16.3%。
這也是印度FDI近十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其中,外商投資淨流入下降到280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7%。
預測認為,印度2023-24財年,淨FDI可能還會更低。
印度總理莫迪上台後,大刀闊斧改革,希望以巨大的市場和優厚的政策, 吸引外資到印度本地建廠。但現在看來,只要保護主義政策限制還在,印度和諸多外資就難以達成雙贏。
問題出在哪
近年來,印度政府一直在宣揚自己對外資的吸引力,但為何今年外商直接投資卻在下滑?
印度媒體分析認為,跨境併購一直是印度FDI的重要組成部分。
比如在2020年,印度巨頭信實集團就通過出售33%的股份,從13家外資手裏籌集了202億美元。僅谷歌和Facebook(現為Meta)的兩大巨頭的投資(分別為45億美元和57億美元),加起來就超過了100億美元,這也成為了該財年印度外商投資的最大贏家。
然而,到了2023年上半年,印度跨境併購交易斷崖下降了92%,這是今年上半年FDI數據下滑的重要原因。
為何下降如此明顯,分析師格蘭特·桑頓表示,一方面,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美國和歐盟的利率都在上升,大型公司普遍對海外投資持謹慎態度。另一方面,是大量亞洲投資者的離場。
圖源:社交媒體
在過去十年,印度大多數頂級科技公司的初始投資,都有亞洲資本的身影。但近年,印度政府對部分亞洲資本採取限制,特別是2020年4月22日,印度政府修訂了《外匯管理法》(FEMA),包括對外國直接投資政策的修改。
修改後的《外匯管理法》規定,與印度接壤國家的非公民實體在印投資時,需在政府路徑下進行提前審批。
受此影響,不少亞洲資本紛紛離場,減少對印度投資。
《日本經濟新聞》指出,印度的保護主義政策,限制了該國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格蘭特·桑頓也表示,按照目前的趨勢,外商投資下滑的趨勢不會在今年扭轉。
外資離開,但印度很樂觀
除了比亞迪,今年很多外資在印度也是“流年不利”。
7月10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科技集團在一份聲明中稱,不再推進與印度自然資源集團Vedanta合資的195億美元半導體工廠建廠計劃。
富士康的撤離,無疑對印度打造國產芯片的雄心造成了打擊。
要知道,莫迪一直將芯片製造作為印度經濟戰略的重中之重,印度政府也計劃為這一項目,提供近100億美元的直接補貼。
但在7月11日,《華爾街日報》稱,迪士尼也打算脱手印度的業務,考慮合資或者出售旗下印度公司Star India的業務發展。目前,迪士尼公司已開始接洽一些可能的合作方。
而在今年早些時候,作為蘋果主要供應商之一的緯創也宣佈要全面撤出印度市場。緯創退出後,印度本土巨頭塔塔集團將收購緯創在印度的工廠,承擔其在印的生產任務。
圖源:社交媒體
如果算上今年以前,印度公司事務部國務部長拉奧·英德吉特·辛格表示,截至2022年7月27日,在印度註冊的5079家跨國公司,已經有1777家“跑路”了。
顯然,印度對外資的吸引力,並不如其宣揚般強大。
聯合國發佈的《世界投資報告》警告,投資者們對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導致全球範圍內的外商投資持續低迷。
即便印度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也不能成為不例外。
但印度不少官員和專家卻對未來表示樂觀,在他們看來,一旦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結束,投資者們都會回來的。
樂觀者們表示,印度政府沒有停止過努力,去尋求來自全球的投資,以振興本土製造業,例如電子、化學品、汽車和紡織品等行業。莫迪希望這些投資,不僅能滿足印度國內市場的需求,還能給印度帶來更多出口,使印度成為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
“2022年以來,外國投資放緩是全球的趨勢,我們不應該對此大驚小怪。”Ratings Agency Crisil的首席經濟學家Joshi告訴《印度時報》,“但印度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我們的經濟結構良好,我們可以吸引更多的健康外資。印度政府應該充分利用全球供應鏈的持續多樣化,鼓勵更多外商投資印度的製造業。”
但印度國內也有人持不同態度。政策研究和諮詢公司創始人辛格表示,印度政府必須調整心態,重點關注對外貿易、外商投資為印帶來的長期收益,而不要總是“斤斤計較短期損失”。